• 我們在哪兒 -- 一位監獄教誨師的生命體驗 !2019-11-30
  • 我們在哪兒 -- 一位監獄教誨師的生命體驗 !
    生命就像拋物線般,有起有落,我們前行,終有走到盡頭之時,
    而此刻身在哪兒?感到幸福快樂嗎?
    亦或覺得鬱悶沮喪呢?
    
    (文: 李明川 / 現任法務部矯正署臺中監獄教誨師)
    回憶起國考和教甄接連失利,在山不轉、路不轉、人轉的命運安排下,考取
    司法特考監獄官。圍牆內的世界,是否像電影「監獄風雲」、「刺激1995」
    般充斥著黑暗與暴力,真實情況壓根兒沒去思考過,更遑論終有一日,需要
    面對著他們從事教誨輔導,聖經裡有段話,寫著:「當上天把你放在哪個位
    置,要讓自己勇敢活出天賦的命定。」從事著生平未曾想過,卻是充滿挑戰
    與福報兼具的助人工作。
     
    然而,任何職業一旦長期過度壓力,便會導致情緒、精神和身體的疲勞狀態
    而生倦怠感,況且在矯正機關擔任教誨師一職,面對形形色色犯罪者,有些
    所犯強制性交罪或殘酷殺人,自身則容易產生負向情緒和反移情作用,亦或
    面對精神異常者,個案則會表現不合作或強烈抗拒。在這專業助人工作中,
    需要高度情緒要求的情境下,可能會引發身體、情感與心智不適,產生「專
    業枯竭」(burnout)。再者,本身柴米油鹽的生活煩事,亦或悲歡離合的人生
    樣態,也都不斷衝擊自我,各種壓力油然而生,因此,懂得時時覺察,進而
    調適,尋找紓壓方式,相信是每個人生命中學習的課題,在這幾年職涯中,
    就本身體會,從以下三個層面來做分享:
     
    一、自然中沉澱自我
     
    記得去年12月,安排一趟三天兩夜攀登遺落高山群峰中的嘉明湖,所謂「一
    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爬一座山像人生路,以為順著山徑,就會看到期
    待中的景緻,好似順著既定規劃,便覺得人生理所當然會完成目標,山林路
    上,遠方陽光普照,趕至山的一邊,卻已濃霧大起見不著夕陽;在認為日出
    無望之際,卻見它從雲海中緩緩升起,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在風雨冰霜中
    攻頂,自然萬物存於無常,人生亦是,我們無懼地接受一連串的挑戰,即使
    精疲力盡地靠著意志力,也一直勇敢往前,因為不放棄,才能看見遺落人間
    的天使眼淚-嘉明湖。
     
    攝影師張君宏曾發表《愛上一座山》一書,用5千多個日子持續地等候與付
    出,在高山上忍受著寂寞,卻還是喜歡沉浸在她獨特氛圍,靜待、思索、沉
    澱,進而拍下合歡山百變美麗樣貌的作品。近年來,登山露營戶外活動蔚為
    風潮,相信自然的魅力不在話下,無論是獨行傾聽內在聲音,亦或結伴暢遊,
    回到山林有如孩童雀躍來到母親懷抱般,洋溢著歡欣幸福,雲霧飄來又散去,
    伸手一抓,卻無聲無息從指縫中溜走,切莫強求,我們停下腳步,原來三萬
    六千個毛孔,大口大口在呼吸,無一不暢快,思緒在徜徉。
     
    近年來,國外許多研究透過科學方式,證實森林具有療癒效果,藉由在森林
    散步健行,呼吸新鮮乾淨空氣,獲取大量負離子、芬多精,亦或透過視覺、
    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五感體驗,達到個人身心靈的舒緩放鬆。而森林
    也像一座沒有牆的美術館,自然萬物都是上天用心打造的藝術品,去環抱一
    棵大樹,感受生命脈動,去觀看一朵盛開花朵,體會繁華如煙,聆聽風吹草
    動中,捎來什麼樣的喜訊,人,可以在自然中洗滌心靈,沉澱自我。
     
    二、旅行中拓展視野
     
    近年來假日時間,我喜歡拿起背包迎向陽光,唱起:「大家相招來七逃……
    曼波寶島,寶島四季好迄逃,台東花蓮到蘇澳……。」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
    你,對於寶島臺灣認識多少呢?大啖基隆廟口小吃、最晚通電的司馬庫斯部
    落、有小瑞士之稱的六十石山、騎著腳踏車繞著日月潭、蘭嶼饅頭山,還有
    關仔嶺的泥漿溫泉等等,不知你的足跡走訪了幾處,故鄉似母親,哪有不熟
    識的道理啊!
     
    心血來潮來趟城市漫步,隱身臺中巷弄間的菩薩寺,以清水模建築巧妙地將
    禪意和自然融合,步入寺內,牆上一段話,寫道:
    「在漫長的生命旅程中,我們都是孤單的旅人,總是不斷的在探索生命
    的出口與入口,卻一回又一回錯過回家
    的路,如實記錄每一個緣起,亦是生命中的每個當下,都必須直接去面對。
    佇足良久,思緒湧上心頭,每個人生而背負著不同天命,會感到徬徨,不斷地
    探索,尋緣隨緣,盡力走在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散發屬於自己生命光芒。
    記得埋首苦讀的日子裡,硬是死背著存在主義論述孤獨感、關係的經驗、無意
    義感等等抽象知識,彷彿即使翻爛了這書,卻像隔著世上最遙遠的距離,原來
    知識體會,往往只是時候未到,在都市角落中,以心閱讀重新交流,就像在印
    證米蘭·昆德拉曾說:「或許最好的旅行,便是在陌生地方,遇見一種久違的
    感動。」旅行,讓人感受生命悸動,重新調整能量,取得平衡機會,也彷彿
    一種尋回自我的儀式。
     
    旅行亦能增廣見聞、發現不同風土民情,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
    路。」記得旅行美國時,在這地大、車大,連食物份量也要大上一倍,城市
    間往來至少4、5小時車程起跳,原物料雖便宜,然而服務費卻高的嚇人;身
    處拉斯維加斯時,看見加長型禮車、各式名車滿街跑,大開眼界這富麗堂皇、
    紙醉金迷的不夜城。春天一遊大阪城,驚嘆白櫻璨爛,風起,原來這是櫻吹
    雪啊!京都古城,街道市容整齊乾淨,連交通工具的車窗都覺得一塵不染;
    來到哲學之道,效仿文人雅士散步於櫻花樹下,而在日本用餐總是搭配冰水
    的飲食習慣,旅行中總有更多美好事物等待去發現,也能拓展視野。
     
    三、書寫中看見自己
     
    我們有很多時候,內心話語不見得能適時與他人溝通交流,如果只是悶著,
    那麼倒不如試著與自己對話,以文字為出口,透過書寫得到宣洩。動筆很難
    嗎?困難,是因為我們總覺得要寫成一篇像樣的「文章」,對我而言,書寫
    不是要讓他人是否讀懂,更非要旁徵博引成大作,把過去零散的事件和經驗,
    重新建構反思增進洞察力,並能學習自我接納,欣賞起真實自我。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過程,面對至親好友離世時,容易困在思念痛苦情緒中,
    或彼此間有未竟事物而生懊悔。想起前些年,心智年齡已像孩子般的奶奶,
    生活起居總要他人照料,每次假日返鄉,負責打掃阿嬤家以及苦勸她洗澡,
    都成例行性工作,我喜歡牽著她的手,皺紋滿佈掌心卻細緻,聽她像錄音機
    般不停重複播放相同事蹟。然而,突如其來送醫,急轉直下的病況,讓我想
    再牽著,聽阿嬤哼首自創曲的機會都沒有。字跡在淚濕的紙上渲染而開,一
    筆一劃寫下:
    親手簽下放棄急救同意書時,一直相信這是最好的決定與解脫,然而,
    我卻獨留在急診室外的淚流滿面……雖然妳不曾在我夢裡出現,卻從不
    曾在我心中遠去,記憶的門一旦打開,或許會莞爾一笑,亦或淚流滿面,
    但都是心中最深切的感動。」
    心理學家黃素菲曾在著作中所言,敘說與書寫的療癒並不能給出一個最終答
    案,而是使人能安住於不確定之中,或是能帶著舊傷,用新態度面對生命給
    人的難題。我們需要前行,不能總是困在過去的漩渦裡,透過書寫,讓思念
    抒發,把回憶留下,也讓自己能真正捨得和放手。
     
    伴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像是部落格、臉書、推特等等軟體盛行,尤其簡便性、
    匿名性以及多元化(如搭配聲音、照片)的書寫性質,已使網路成為大眾化書
    工具,你不妨試試,從記錄生活點滴開始,再至重要生活事件,一開始可
    只有幾個句子,慢慢地,能進步到表達心中想法,相信可以感受到益處,
    也在書寫中看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