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治療於毒品戒治領域上之運用2014-09-11
  •  

    藝術治療於毒品戒治領域上之運用

     

     

    研究者:中央警察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張伯宏

    矯正署雲林監獄調查員何天梁、教誨師王美玉

     

    (犯罪、刑罰與矯正研究:中華民國矯正協會會刊100年)

     

     

     

     

    目次

     

    壹、前言

    貳、研究動機

    參、文獻探討

      一、藝術治療發展歷史

      二、藝術治療特色

      三、藝術治療適用對象

      四、藝術治療功效

    肆、研究方法

      一、研究分析基本架構圖
      二、研究內容

      三、研究對象

    四、變項之衡量

      五、分析方法

    伍、分析結果

    陸、研究發現

    柒、建議

    捌、結論

    玖 研究限制

     

     

     

    摘要

        近年,我國毒品再犯率居高不下,法務部為降低再犯率而推行許多戒毒政策,但經由許多研究顯示其戒治成效並不顯著。由於毒品成癮的成因眾多,該研究嘗試以不同的戒治理念,結合社會資源與專業人力試圖在矯正機關內藉由藝術創作為媒介,針對毒品犯實施毒品成癮治療,希望有助於毒品犯可以經由創作的過程中具體表達情緒與面對問題、建立自我價值觀,進而發展出合宜之社會行為與社會角色,此實為該研究最深之企盼。

        該研究以臺灣雲林監獄A、B兩班自願參與戒毒班之學員為研究對象,施以每期6個月的整合型戒毒課程,以「藝術治療之運用」與「毒品戒治」間的關係為研究主軸,研究重點在於二者間的關聯性驗證。預期目標在發展出適於各矯正機關推展之毒品戒治模式、藉由課程安排與問卷分析,瞭解毒品犯對於矯正機關所安排課程的感受與接受程度,藉以瞭解此種戒治模式之優缺點與推展的可行性、瞭解管教人員對於此類戒治模式之接受程度與配合意願及提出建言以供政府相關單位參考。

     

    壹、前言

    近年來由於毒品濫用問題侵蝕社會各階層,對社會治安及社區安寧形成重大威脅,由於我國毒品再犯率居高不下,為降低此類犯罪者之再犯率,政府在此一方面耗損極為龐大的社會成本,諸如法務部為降低再犯率而推行許多戒毒政策與處遇方案,但經由許多研究顯示其戒治成效並不顯著,因此如何研發具有成效的毒品戒治模式是我們必須積極正視之課題。國內目前對於毒品犯通常會採用不同的成癮治療或矯治方式,如視成癮是一種罪行者,則會採用法律來讓毒品犯接受矯治以遠離毒品;而將成癮視為心理疾患者,則會施以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等醫療方式來避免成癮復發;此外將毒品濫用視為不良適應行為者,則會導正其生活方式、施以良好的生活適應處遇或教育來避免成癮再發作。由於毒品成癮的成因眾多,本研究嘗試以不同的戒治理念,同時結合社會資源與專業人力試圖在矯正機關(台灣雲林監獄)內藉由藝術創作為媒介,針對毒品犯實施毒品成癮治療,希望有助於毒品犯可以經由創作的過程中具體表達情緒與面對問題、建立自我價值觀,進而發展出合宜之社會行為與社會角色,此實為本研究最深之企盼。

     

     

    貳、 研究動機

    藝術具有表達、符號象徵與創作等元素存在,因此人類在歷經文明洗練後,藝術創作方向日愈豐碩,不僅發展出舞蹈、音樂、文學及陶藝捏塑等不同媒材與發展方向,甚至到了近代,心理學或精神醫學更是藉由藝術來實際應用於精神疾患者的治療上,如心理學大師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採用繪畫方式(視覺形象)來記錄夢境與分析,而心理分析學者榮格(Carl Jung)更是利用象徵符號(symbol)和原型(archetype)將壓抑的潛意識(unconsciousness)予以視覺化並提升到意識層面,藉以幫助個人維持精神和心理健康。同時由許多國內外文獻中皆可發現,藝術治療可以成為診斷評估的工具(問題顯示和詮釋解讀),幫助個人表達抽象的情感和想法,成為治療師和個案之間溝通的橋樑。此外,藝術治療尚有助於減輕壓力,達到身體、精神和心理上的鬆弛和健康;訓練手眼協調和肢體運動神經的整合;刺激大腦認知功能的發展;啟發個人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促進自我探索、強化正向的自我概念和提高自尊(Self-esteem);舒解身心疾病症狀;調適創傷經驗;增進洞察力(insight)的發展。因此本研究發現運用藝術創作與分享的過程可以釋放接受藝術治療成員的負向情緒,發展出合適自我的防禦機轉、自我覺察及自我認知,達成激發自我潛能的目標,此一改善成員負向情緒的目標和毒品戒治主要在戒除毒品犯心癮的根本特質非常相近。因此本研究動機旨在探討將藝術治療實際應用於毒品戒治此一領域之可行性,期能探索更具成效之毒品戒治模式。

     

     

     

    參、文獻探討

    一、藝術治療發展歷史

    從藝術治療發展歷史來看,心理學家佛洛伊德以意象(image)尤其是心象(mental image)來作精神分析式的心理治療,而容格在心理治療活動中鼓勵病患使用繪畫形式將自己心象和夢記錄下來的作法均可謂藝術治療之先驅。由於兩位學者的努力,開啟了精神醫學界利用藝術來治療精神疾病的興趣。接著,十九世紀法國精神醫師Paul-Max Simon等人陸續出版有關利用藝術來醫治精神病患的書。到了1920年代,精神科醫師Hans Prinzhorn收集來自不同國家精神病患的藝術作品並出版成書,因為其相信人皆有想要從事不同種藝術活動的慾望和本能,即使是罹患精神疾病的人也是一樣;而真正將藝術運用於治療上則始於英國在1930年至1940年所推動的精神治療運動;而美國藝術治療之母Margaret Naumburg則在1940年代以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為理論基礎,將藝術創作以顯現潛意識的治療過程發展出Art Psychotherapy(藝術心理治療);直到1970年,藝術治療已首先在英國被認可成為心理衛生專業,此後其他國家也陸續將藝術治療運用在心智障礙和特殊的醫療教育上。

    二、藝術治療特色

    藝術治療相較於心理學、教育學和人類學等社會科學而言是門很新的學 術領域,因此其功效與特質較不為一般人士所瞭解。但據許多文獻可知,藝術治療的功效可針對心理、情緒有問題或想更了解自己以及利用言語表達有困難的時候,皆能藉由非語言的表達方式,透過轉移作用、創造力與美感體驗的轉化而得到良好的調適與整理。藝術治療屬於心理治療一部分,因此藝術治療具有以下特色(台灣藝術治療學會,2010):
    1.藝術治療的表達,常運用心象作思考。此種心象思考屬於直覺式思考方式,往往能透露潛意識的內容。

    2.藝術治療因具非語言溝通的特質,治療對象較一般心理治療為廣。舉凡智能障礙、幼兒、喪失語言功能者等均能接受藝術治療。

    3.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當事人較能投入於事件的主體,降低防衛心理,而讓潛意識的內容自然地浮現,是建立良好關係的有效方法。

    4.藝術治療可以透過創作的過程來發洩憤怒和敵視的感覺,這是一種可以被社會所接受,且不會傷害到他人的發洩方法。

    5.藝術治療是一種自發與自控行為。經由創作的過程可以讓當事人情緒獲紓緩。

    6.藝術治療中的創作成品是當事人意念和情感的具體呈現,透過此具體形象,當事人得以統整其情感和意念,同時藝術治療的成品是一種診斷指標可用做個案其他資料的補充。治療師亦可從當事人一連串作品的表現中來評估其發展狀態。

    7.藝術提供治療師從中獲得當事人的潛意識素材,較不會騷擾到其脆弱的或需要的防衛機轉。

    8.當藝術治療團體中的團員在創作,陳述其作品,和團體分享時,常能喚起或刺激旁觀成員情緒反應,加強其他成員積極參與活動的動機,增進團體的互動和凝聚力。

    9.藝術涉及到當事人應用其知能和感官。藝術治療可促進幼兒的感覺統合或成為某些病人的復健方式之一。

    三、藝術治療適用對象

    由於藝術治療中較關心的是個人的內在經驗以及創作的過程,而非最後產生的作品,因此接受藝術治療的人無需具備任何藝術創作的經驗或背景。藝術治療由受過專業訓練的藝術治療工作者,透過個別、家庭或團體治療的方式實施,服務的對象包括各種文化背景和各不同年齡層的需求人士,應用的範圍擴及心理、教育、社會和醫療等專業助人服務領域。依年齡分,可分為幼兒、兒童、青少年、成人與老人,依案主問題可大略區分為下列幾類:

    1.精神健康領域:與精神健康相關之病患,包括精神分裂症、躁鬱症、憂鬱症、妄想症、煙癮、酒癮、藥癮、人格問題、適應障礙、強迫症、各類恐懼症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患者。

    2.發展與學習困難領域:包括發展遲緩、智能障礙、自閉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情緒障礙、學習障礙、行為問題等。

    3.社會性需求者:家暴受害者、性侵被害者、監獄服刑者、新移民、遊民、喪親、婚姻問題、高風險家庭等。

    4.復健領域:包括失智症、帕金森氏症、中風、截肢病人等的復健工作。

    5.支持性醫療領域:醫院中生理疾病的住院病患,例如癌症病人等。

    6.一般人:希望激發潛能、培養健康人格、尋求自我成長。

    四、藝術治療功效

    目前許多國家對於藝術治療的進行無論是採個別、團體、伴侶或家庭的  方式來進行,均運用不同且有效的形式(如視覺藝術、音樂、舞蹈、戲劇和詩歌等)來開拓藝術治療的領域。藝術治療對於對象選取並無特定限制,與一般心理治療的對象相似,如:特殊兒童、青少年、家庭、毒品犯、癌末病人、精神病患等都是可能治療的對象。

    (一)、藝術治療可用於穩定囚情

       美國藝術治療協會(AATA,2004,p.4)認為藝術治療是一項心理健康專業,利用藝術創作過程,以改善和增進所有年齡層之個體的生理、心理和情緒健康。它是基於一種信念,即創作過程中所涉及的藝術自我表達可以幫助人們解決衝突和困擾,發展人際溝通技巧、管理行為、減少壓力、提高自尊和自我覺察,並達成洞察。因此我們可以發現藝術治療可協助個人培養正向的情緒與適當的情緒管理。學者Collie,Backos,Malchiodi & Spiegel(2006)認為讓個人學習與練習在安全的藝術創作環境中用不同的藝術媒材去表達內心重要的情緒與傷痛,會讓個人不至於情緒失控,因此對矯正機關而言,運用藝術治療來培養收容人對於自我情緒管理與控制能力應是可行的策略。

    (二)、藝術治療可提供收容人正向愉悅感

    Van der Kolk(2006)認為許多經歷創傷的人長期處於情感麻痺的狀態(emotional numbing)。對生活缺乏喜悅感,如過他們能經由藝術創作活動中重新獲得對生命的喜悅感。Johnson,D.R.在一項比較藝術治療團體及其他15項特別住院創傷治療團體的研究中發現藝術治療能讓個案跨越語言內省的防衛機制,同時並提供經由藝術創作所帶來的正向喜悅感。由於毒品施用者往往具有退縮、負向思考的人格特質,因此對於日常生活中的挫折往往採取正向與積極的處理態度和方式,所以對矯正機關的毒品戒治輔導策略而言,以藝術治療來實際運用於毒品戒治方面,對於培養毒品收容人的正向思維極具實質意義。

    (三)、嘗試應用不同輔導策略期以提昇教化成效

        法務部尤其是矯正機關多年來對於收容人之輔導尤其是針對毒品犯輔導所投入之經費與心力不容抹煞,但從各項研究統計數據可知毒品施用者之再犯率極高,顯見以往之教化輔導方式實有改變之必要,因此鑑於近年來國內矯正機關為積極推動各項藝文來培養收容人美育之鑑賞能力及達修身養性之目的而不遺餘力,因此在此時間點運用藝術治療來輔導毒品犯應是極為合適之時機。

    (四)、尋求建立一體適用之毒品戒治模式

         Stake(1975)認為對於政策的評估應注視政策實施對象之利害關係團體或個人所關切的議題與疑問。因此,戒毒政策規劃若未實際針對毒品施用者之真正需求,則恐無法發揮實質戒治成效。由於近年來國內矯正機關因地制宜而各自發展了涵蓋宗教、心理、團體、家族或親子等多元化的輔導策略,但毒品再犯率居高不下可知戒治成效仍有改善空間,因此除了嘗試運用新的毒品戒治輔導策略之外更需建立各矯正機關具體有效且可行的戒治模式,以節省公帑並建立民眾對矯治成效之信心。

     

    肆、研究方法

    一、研究分析基本架構圖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以「藝術治療之運用」與「毒品戒治」間的關係為研究主軸,因此研究重點在於二者間的關聯性驗證。

    三、研究對象

    本整合型問卷調查表以一般毒品犯收容人及HIV毒品犯收容人兩班戒毒班(一班27名、二班28名)成員為施測對象,於本監戒毒班教室施測,於兩班戒毒班學員在接受6個月的整合型密集核心戒毒處遇課程後施測。共發出55份問卷,並全數回收,無效樣本0份,有效樣本數55份。並配合質性訪談老師4名、管教人員4名與受課受刑人4名進行研究。

     

     

    四、變項之衡量

    一、    問卷設計

    問卷調查法是本研究用來蒐集資料的一種手段方法,是社會科學研究中對個人行為和態度的一種測量技術。其目的是蒐集各項屬性、基本資料等,再經由各項統計方法,將蒐集之樣本數據加以歸納分析,驗證假設是否成立,再依結論提出建議。

    (一) 問卷的設計方式:

    本研究問卷的設計形式,採用屬於結構型問卷(structured questionnaire)之封閉式(closed question)作答方式,在進行測驗之前由研究者說明相關指導語,做正確的解說,讓受測者信服、更能誠實作答,以減少問卷漏答程度。

    (二)問卷的內容

    本問卷之題目主要內容可以分為三部分,謹說明如下:

    1.第一部分:基本資料

    第一部分主要在蒐集受試者犯罪前科(犯次、施用毒品種類、施用毒品的時間)、家庭狀況(年齡、婚姻狀況)、社會地位(教育程度、職業、收入)。由受試者就自己符合情況自陳勾選,題目設計以結構式的自陳勾選為主,開放式做答為輔。

    2.第二部分:藝術課程

    本研究對於藝術課程部份;主要是探討毒品犯個人在「正向思考」、「穩定情緒」、「減少再犯」的思考模式,其中依變項自行編制擬訂特定題目,再依其列舉之固定答案,由受測者勾選五個等級,(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普通」,4:「同意」,5:「非常同意」)等作為評量,分數愈高者表示同意度愈高,分數愈低者反之,由受試者就自己符合情況自陳勾選。

     

    藝術治療類課程主要問卷題目分述如下:

    小提琴課程

    一、身陷囹圄,能夠學到不可能接觸的小提琴,非常快樂。

    二、我感覺學習小提琴讓我變得比較有氣質,減少說髒話。

    三、我從學習小提琴及團練的過程中得到心靈的陶冶與快樂。

    四、藉由成果發表及活動演出的表演讓我感到有成就感及增強我戒毒的信心。

    五、每次課程結束前,老師帶領我們唱詩歌及禱告的儀式,讓我得到心靈的寄託。

    六、結訓後我願意留下來繼續參加小提琴課程並傳承給下一期學員。

    七、小提琴音樂療法能幫助我戒除毒品之心癮及休閒生活的安排。

    八、小提琴音樂療法的課程,能增強我對事情的專注力。

    九、小提琴音樂療法的課程,能培養我正向思考的能力。

    十、小提琴音樂療法的課程,能幫助我穩定情緒。

    十一、小提琴音樂療法的課程,能培養我的挫折容忍力。

    十二、小提琴音樂療法的課程,能增加我的自信心及成就感。

     

    合唱團課程

    一、我覺得老師的歌唱技巧對我的歌唱有幫助。

    二、合唱團的課程能幫助我以樂觀的心情面對生活,用微笑的感覺來唱,使聲音更甜美。

    三、歌唱除了讓自己快樂之外,和聽眾的互動會使自己更滿足,所以我願意在聽眾面前表演。

    四、發聲練習使我的腰肌可以幫助背挺直,並使氣息順暢的托住聲音,同時也訓練儀態。

    五、傷心的歌,我用含淚的微笑來唱它;無奈的歌,我用幽默的心情來唱它。我學習且願意用歌聲傳達我內心的愛與感受。

    六、合唱團療法能幫助我學習情緒管理與紓解情緒,並有助於戒除毒癮。

    七、合唱團的課程,能增強我對事情的專注力。

    八、合唱團的課程,能培養我正向思考的能力。

    九、合唱團的課程,能幫助我穩定情緒。

    十、合唱團的課程,能培養我的挫折容忍力。

    十一、合唱團的課程,能增加我的自信心及成就感。

     

    書法課程

    一、書法課程能夠幫助我學習找到適當的方法抒解壓力。

    二、書法課程讓我鍛鍊更高的耐力與恆心,幫助保持內心平靜。

    三、結訓後我願意繼續練習書法,成為爾後靜態之休閒。

    四、寫書法能幫助我學習情緒管理與紓解情緒,並有助於戒除毒癮之信心。

    五、書法成果發表能增強我的自信心及榮譽感,我樂於學習與分享喜悅。

    六、學習書法,讓我變得更成熟穩重,並能陶冶變化氣質。

    七、書法的課程,能增強我對事情的專注力。

    八、書法的課程,能培養我正向思考的能力。

    九、書法的課程,能幫助我穩定情緒。

    十、書法的課程,能培養我的挫折容忍力。

    十一、書法的課程,能增加我的自信心及成就感。

     

    陶藝彩繪課程

    一、陶藝彩繪課程能夠幫助我學習找到適當的方法抒解壓力。

    二、陶藝彩繪課程讓我鍛鍊更高的耐力與恆心,幫助保持內心平靜。

    三、結訓後我能獨立創作完成1件陶藝彩繪成品。

    四、陶藝彩繪能幫助我從創作中找到自信及成就感。

    五、陶藝彩繪成果發表能增強我的自信心及榮譽感,我樂於學習與分享喜悅。

    六、陶藝彩繪能幫助建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增強就業技能及信心。

    七、出監後我願意嘗試運用所學從事相關行業謀生。

    八、陶藝彩繪的課程,能增強我對事情的專注力。

    九、陶藝彩繪的課程,能培養我正向思考的能力。

    十、陶藝彩繪的課程,能幫助我穩定情緒。

    十一、陶藝彩繪的課程,能培養我的挫折容忍力。

    十二、陶藝彩繪的課程,能增加我的自信心及成就感。

     

    圍棋課程

    一、圍棋課程能夠幫助我學習找到適當的方法抒解壓力。

    二、圍棋課程讓我鍛鍊更高的耐力與恆心,幫助保持內心平靜。

    三、圍棋課程能幫助我從對棋過程中找到自信及成就感。

    四、圍棋課程能幫助我戒除毒癮(心理依賴)。

    五、結訓時的級位檢定能增強我的自信心及榮譽感,我樂於學習與分享喜悅。

    六、圍棋課程能幫助我安排正當有益的休閒生活。

    七、圍棋的課程,能增強我對事情的專注力。

    八、圍棋的課程,能培養我正向思考的能力。

    九、圍棋的課程,能幫助我穩定情緒。

    十、圍棋的課程,能培養我的挫折容忍力。

    十一、圍棋的課程,能增加我的自信心及成就感。

    十二、請你針對本課程,提出一些自己的心得或看法(建議也可以)。

     

    五、分析方法

    一、為考驗本研究之成效,將量表所得各項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 12.0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電腦分析,針對蒐集所得資料加以分析,主要的統計分析方法包括下列各種方法:

    (一)、次數分配(Frequency distribution)

    用於分析毒品犯各變項分配情形,例如犯次、年齡、教育程度等等,分配及其所佔的百分比,以瞭解毒品犯之基本特質分配情形,而採用次數分配,以顯示不同類別及變量出現的次數,並加以說明、解釋。

    (二)、描述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e)

            主要整理、描述、解釋資料的方法與技術。例如各變項平均數數據的分析,以提供研究之比較。

    (三)、Cronbach's α係數

    本研究以Cronbach's α 係數考驗各變項之內部一致性用,凡量表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係數愈高者,其信度亦愈高,即表示該變項內各題目之性質與整個分量表趨於一致。

    二、吳芝儀(2000)認為質的研究法是以探索和發現為主要目的,對所要研究的人類經驗和情境產生全面性和統整性的描述,以深入理解人類經驗或現象的意義來了解人類對其經驗賦予的主觀意義,因此可獲得統計量化方法所無法獲知的主觀知覺、態度、感受與價值判斷,藉由質性研究探究內在心理歷程或經驗世界。

        本研究以立意抽樣方法,選取可以提供參與整合型密集核心處遇之戒毒課程後,有關老師、管教人員與受刑人之相關資料,經徵求其同意後進行深度訪談。

    本研究屬質性研究中的基礎性研究,將注意焦點集中於探討毒品犯收容人、管教人員、授課老師對於藝術治療課程的成效分析,本研究不考驗任何預先設定的假設,研究者從資料中尋找具有說明性的概念和類別,而所蒐集的資料來自於對研究參與者之觀察,以及來自於和研究參與者進行開放性的深度訪談。而且深度訪談為質的研究法中甚具代表性的資料蒐集策略,而逐字紀錄即是質的研究的基本資料。

     

    教師受訪者

    受訪者

    性別

    年齡

    教育程度

    教學資歷

    備註

    A教師

    55

    大學畢業

    20年

     

    B教師

    43

    研究所博士班

    10年

     

    C教師

    40

    博士

    13年

     

    D教師

    65

    研究所畢業

    35年

     

     

    戒毒班質性訪談題目-老師

    1、老師您認為同學參加戒毒班後對其有沒有助益,請說明?

    2、老師您認為同學參加戒毒班以後,那些的改變?

    3、老師您認為同學參加戒毒班課程後,在強化戒毒決心上是否有助益?

    4、老師您認為同學參加戒毒班課程後,在導正人生方向強化自信心是否有助益?

    5、老師您認為同學參加戒毒班課程後,在穩定情緒上是否有幫助?

    6、老師您認為同學參加戒毒班課程後,在挫折容忍力上是否有助益?

     

    管教人員受訪者

    受訪者

    性別

    年齡

    教育程度

    管教資歷

    備註

    A管教人員

    28

    大學畢業

    5年

     

    B管教人員

    32

    大學畢業

    8年

     

    C管教人員

    35

    大學畢業

    3年

     

    D管教人員

    36

    研究所畢業

    2年

     

     

    戒毒班質性訪談題目-管教人員

    1、你覺得從戒毒班訓練期間收容人核低分數違規情形,比起前半年期間核低分數、違規有無相對減少?

    2、你覺得工場收容人參加戒毒班後,對於守法守紀之觀念已有無顯著改善與進步?

    3、你覺得戒毒班的訓練對工場收容人在改變其原有錯誤之價值觀、堅定其戒毒動機、囚情的穩定方面有無幫助?

    4、你對戒毒班收容人在管教方面有無建議?

     

    受刑人受訪者

    受訪者

    性別

    年齡

    教育程度

    罪名

    吸毒歷程

    備註

    A受刑人

    45

    國中畢業

    毒品

    10年

     

    B受刑人

    30

    高中肄業

    毒品

    4年

     

    C受刑人

    44

    國中肄業

    毒品

    8年

     

    D受刑人

    38

    國小畢業

    毒品

    3年

     

    戒毒班質性訪談題目-收容人

    1、你參加戒毒班以後,你最喜歡的課程是什麼?為什麼?

    2、請說明在戒毒課程中,你覺得哪些課程體會最深?為什麼?

    3、請說明在戒毒課程中,你覺得哪些課程可以強化戒毒決心?

    4、在戒毒課程中,你覺得哪些課程可以導正人生方向強化自信心?

    5、在戒毒課程中,你覺得哪些課程可以穩定自己的情緒?

    6、在戒毒課程中,你覺得哪些課程可以增強自己的挫折容忍力?

     

     

    伍、分析結果

    戒毒一班:

     

    由戒毒一班自變項分析結果得知,其信度Cronbach's Alpha 值為.978,犯次集中在累犯(85.2%),年齡在30至40歲(51.9%),婚姻狀況都以未婚居多(66.7%),教育程度集中在國中程度(63.0%),毒品施用歷程在5年以上(59.0%)。

     

     

    戒毒二班:

    由戒毒二班自變項分析結果得知,其信度Cronbach's Alpha 值為.975,犯次集中在累犯(71.4%),年齡在30至40歲(46.4%),婚姻狀況都以未婚居多(53.6%),教育程度集中在國中程度(50.0%),毒品施用歷程在5年以上(57.1%)。

    一、 正向思考

     

    戒毒一班:

    戒毒二班:

    由上表得知,戒毒班一、二班統計平均數得知,在合唱團、書法、陶藝、圍棋、小提琴等課程中,在正向思考方面都有明顯的成效。

    B老師:

    戒毒班延聘之教師们皆為各界之精英專才,對於授課之內容都有用心規劃設計,符合收容人身心靈重建之能量因素;從收容人書寫之學習心得及表現出來之自信態度,可看出成長改變之效果。

    他們臉上笑容代替了絕望,對未來充滿希望……

    即使在封閉之環境難免情緒容易波動,但已較參加戒毒班之前較能反省改過。

     

    C老師:

      上課的同學們開始對自己產生信心,開始接納自己,瞭解錯誤所在,也知道改進之道,抬頭挺胸,從新做起………

    A管教人員:

    少部份有自我改善之心同學,有較明顯進步。

    B管教人員:

    某些課程,若長期訓練,對價值觀,囚情狀況會有改善……

     

    B收容人:

    可以由學習圍棋當中,使我靜下心來思考下一步怎麼走,對我幫助很大。

     

    C收容人:

    藉由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夠讓自己的心靈平靜下來,努力的學習,永不放棄的精神。

     

     

    二、穩定情情緒

     

    戒毒一班:

    戒毒二班:

    由上表得知,戒毒班一、二班統計平均數得知,在合唱團、書法、陶藝、圍棋、小提琴等課程中,在穩定情緒方面都有明顯的成效。

    A老師:

    漸漸懂得釋出善意及良善的溝通,…………

     

    C老師:

    從藝術教育的眼光來看應有幫助;不但可以調解身心外,對於關懷,寬諒與愛的學習與挫折容忍力有正面之助益!

     

    B管教人員:

    覺得從戒毒班訓練期間收容人核低分數違規情形,比起前半年期間核低分數、違規有相對減少。

     

    D收容人:

    圍棋、小提琴………等,只要是正當的性趣都可以,強化戒毒的決心。

    每科都可以,只要是正當的性趣都能導正人生方,強化自信心。

    三、增強戒癮動機

     

    戒毒一班

    戒毒二班

    由上表得知,戒毒班一、二班統計平均數得知,在合唱團、書法、陶藝、圍棋、小提琴等課程中,在增強戒癮動機方面都有明顯的成效。

    A老師:

    在強化戒毒決心上,有正向的支持力與助益。

     

    B老師:

    由於課程內容是偏向藝術教育,但從課末分組討論的結論觀之,相信對強化戒毒的決心,應有相當的輔助效果。

     

    D老師:

    使其培養深觀的認知能力--了解毒品在掌控著大腦、掌控著行為模式、漸漸地成為毒品的奴隸,生命的主控權被毒品掠奪,從肯定自我激發自我成就,不論是工作上、家庭責任上、自我實現上…,激發戒毒班同學戒毒決心,再度拿回生命主控權。

     

    A管教人員:

    覺得戒毒班的訓練對工場收容人在改變其原有錯誤之價值觀、堅定其戒毒動機、囚情的穩定方面有幫助,但仍需其自我求改變。

     

    C收容人:

    在戒毒課程中,覺得陶藝、小提琴……課程可以找出興趣,全心投入,強化戒毒決心。

     

    B收容人:

    ………….每個課程都有強化戒毒決心。

    陸、研究發現

    本監「戒毒班收容人」在參與6個月整合型密集核心處遇之藝術治療戒毒課程後,於成員之「正向思考」、「穩定情緒」、「減少再犯」之態度及價值觀的確有所影響與改變,因此本成效研究可證實6個月之整合型「戒毒班密集核心處遇課程」對於成員之態度及價值觀上,在某種程度上,可謂達到輔導計畫目標與輔導效果。但受限於樣本數與研究時間,本成效研究並無法更深入探討戒毒班收容人於參與戒毒班密集核心處遇課程輔導後其是否會再犯,希望日後也能對此更進一步加以探討。

    從實務呼應理論,本次「戒毒班輔導計畫」之整合型密集核心處遇,正希望藉由對成員實施書法課程、小提琴及合唱團音樂療法、圍棋入門及進階課程、陶藝彩繪等藝術治療課程,強化收容人在「正向思考-勇敢、堅強、樂觀、進取」、「穩定情緒-自我控制、情緒管理、耐心、挫折容忍力」、「增強戒癮動機-承擔意願、戒毒意願、用藥省思」等方面的能力,並提供成員一個自我認同的改變機會,進而提昇個人意志力,配合矯正機構的監督與切斷不良影響、更生保護會之社會支持與監督,期望成員於出監後可以改變日常生活環境,遠離毒品束縛,迎向陽光新生。

    柒、建議 

       (一)藝術治療應於矯正機構多元化加以引進及應用

                目前矯正機構內有心理師及社工員的編制,對毒品犯收容人除了實施如認知行為療法、團體治療、心理劇治療、心理諮商、復發預防訓練等外,應結合藝術治療課程,例如:川劇變臉、優人神鼓、陶藝彩繪、傳統工藝技術(花燈、舞龍舞獅、布袋戲、皮影戲)、砂畫…等,目前都有矯正機關在推動,並朝發展成一監一特色之目標精進努力,相信這些藝術治療課程的推動,對於戒毒及矯正成效有加成的效果。

       (二)藝術治療課程應納入社會資源網絡服務,加強出監後銜接輔導工作

              毒品犯除了本身的毒癮外,尚有如醫療、心理、家庭、感染愛滋病、失業等問題,若能配合藝術治療課程結合醫療機構精神科醫師、社工師、臨床心理師、社會福利機構社會工作人員、宗教團體宗教師、毒品危害防制中心社區型醫療處遇,加以職業訓練中心的職業訓練、就業輔導中心的職業推介等等,協助毒品犯解決這些問題,徹底讓毒品犯遠離施毒的環境及毒友,將能降低其再犯的可能性,並有效提昇反毒的效能。毒品犯離開矯正機關6個月至1年左右為復吸毒品之高峰期,在此高峰期間實有必要加強更生保護銜接輔導工作及各縣市毒品危害防制中心網絡聯結,建立銜接追蹤輔導機制,在其遭遇到毒品誘惑、現實環境之挫折與壓力時,從旁持續給予協助與相關之心理建設及輔導,陪伴其渡過復吸高峰期。

       (三)藝術治療課程結束之後應進行成效評估及追蹤

                根據許多文獻得知,藝術治療的功效可針對心理、情緒有問題或了解自己以及利用言語表達有困難的時候,皆能藉由非語言的表達方式,透過轉移作用、創造力與美感體驗的轉化而得到良好的調適與整理。本研究之數據可印證毒品犯受刑人在正向思考、建立自信心、穩定情緒、強化挫折容忍度、調適壓力、強化戒毒決心方面均有明顯的功效,而成效之評估是決定一個研究案的成敗。本研究是以雲林監獄在監毒品犯受刑人為分析對象,目前大部份乃在監執行尚未出監,故無法探究其再犯成效,為美中不足之處,故須建立一套長期後續縱貫性之追蹤評估機制,來呼應接受藝術治療的差異性。

    捌、結論

    此次研究藝術治療於毒品戒治領域上之運用,實務上係針對本監之戒毒班實施之藝術治療課程為樣本進行調查、研析,並參考相關藝術治療及毒品戒治之理論文獻資料,結合實務與理論,其重點乃在藉由戒毒班的藝術治療為主軸,輔以宗教教誨及生命教育等力量,並結合地區醫療資源及各類教育課程,強化其戒癮的動機,改變其個人價值觀,重建其心理認知,藉多元化藝術課程培養其文藝氣息、陶冶性情激發創作潛能,同時透過學習藝術課程的過程,引導其檢視其內在自我的潛意識,協助其發現問題所在,並願意面對其真實不完美的自己,發自內心勇於選擇改變。如前所述,藝術治療重點在過程,而不是結果,透過學習過程的陶冶,改變個人價值觀,恢復自我的肯定,建立自信心、增加成就感,進而產生榮譽心,並結合定期舉辦三大節懇親會與家屬座談方式及結訓時的成果發表音樂會及作品展示等活動,邀請家屬一同分享喜悅,陪伴毒品犯收容人一同戒毒,強化家庭支持系統。最後於出監前6個月,再施以各種拒絕毒品來源及誘因之社交技巧情境輔導及毒品危害防制中心社工人員出監前銜接輔導,期能預先防範因應各種出監後可能面對之復吸高危險及挫折情境,協助其能順利復歸社會,擺脫毒品的控制。

    本監戒毒班藝術治療課程自98年9月成立戒毒班實施至今開辦二期,已招收110名戒毒菁英學員,其中第一期及第二期戒毒班學員已陸續出監,目前持續透過更生保護會雲林分會等相關單位追蹤出監及是否再犯等情形,作為未來本監運用藝術治療在毒品戒治領域上之規劃改進之參考指標。

    從各級管教同仁的觀察及毒品犯收容人的反應,戒毒班收容人確實從戒與不戒的掙扎,甚至抗拒的心態中,漸漸的會去思考毒品對自己及家人的影響、自己人生的價值、未來的人生規劃,甚至也將學習過程中的領悟及心得以文字的方式表達及經驗分享,也樂於分享其在團體生活中發現內在自我所產生的改變,漸漸地也找回失去的自我的肯定與自信心,同時也藉由個人最佳作品的創作呈現,得到成就感與自我實現的滿足感,自然而然也就培養出個人的榮譽心及責任感。由此可知,此藝術治療處遇模式雖還在試驗階段,但在本監戒毒班實施的藝術治療處遇課程,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已產生預期的功效。

    目前世界各國的戒治模式及理論繁多,建立一套適合的毒品犯戒治處遇模式,實為本監努力的目標,目前此戒治處遇模式尚屬初期嘗試階段,未來的成效仍有待追蹤及實務驗證,並透過不斷的修正,使理論及實務能夠契合並行,充分運用於毒品戒治領域,發揮最大的成本效益。本監將持續克服各項困難,希能建立一套成功有效的戒治處遇模式。

    玖、研究限制

    本研究目的首在瞭解矯正機構內毒品犯罪受刑人接受藝術治療後,將所獲得資料予以統計分析,經過量化分析配合實性訪談亙相輝印,所獲得之結果,做為矯正或戒癮之依據。經過探討分析印證乃有其限制所在:

    研究樣本的限制

    本研究因為使研究樣本能確切符合研究目的,以一般毒品犯收容人及HIV毒品犯收容人兩班戒毒班(一班27名、二班28名)成員為施測對象,本研究在問卷調查方面因受限於人力、經費與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因此仍會導致:

    (1)本研究是以雲林監獄男性成年毒品犯為受試樣本,有樣本性的代表性不足問題。

    (2)研究工具的限制其所蒐集之結果只能推論於男性成年毒品犯,不宜直接推論至女性及少年毒品犯。

    (3)本研究係以研究者設計編製問卷資料為蒐集資料來源,其結果可能受到研究者本身能力、主觀因素、人格特質等因素之影響,然此來源之資料有其限制存在。

    (4)本研究是以雲林監獄在監毒品犯受刑人為分析對象,目前大部份乃在監執行尚未出監,故無法探究其再犯成效,誠為美中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傅娟芬(2004),治療取向的繪畫活動對國小情緒障礙兒童的輔導成效之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毒品防制政策整體規劃報告(2008),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3.林健陽、柯雨瑞(2003),毒品犯罪與防治,中央警察大學出版。

    4.林健陽、陳玉書、柯雨瑞、張智雄、呂豐足(2007),我國當前毒品戒治政策之省思建議,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七)。

    5.陸雅青(2000),藝術治療團體實務研究-以破碎家庭兒童為例,五南出版社。

    6.陸雅青 (2002),藝術教育治療於現今國民教育課程的應用,現代教育論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7.江振亨 (1999),認知行為團體療法對濫用藥物者輔導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8.蔡震業(2005),戒治處遇課程對施用毒品者之實證研究-以臺南戒治所為例,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9.黃靖婷(2008),毒品受戒治人戒治經歷與成效認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10.張伯宏、洪嘉璣、郭文正(2006):本土化戒治處遇整合模式之詮釋與展望-以臺灣新店戒治所為例。矯正月刊,172,8-15。

    11.張伯宏、洪嘉璣、陳妙平(2006):臺灣新店戒治所戒治醫療資源引進之執行 與實踐。矯正月刊,173,2-4。

    12.張伯宏(2007),我國毒品戒治政策與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13.鄭泰安(1995)。青少年藥物依賴與其他精神疾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8(1),13-21。

    14.陳順宇、鄭碧娥(2004),「統計學」,華泰書局。

    15.吳萬益(2008),「企業研究方法」,華泰書局。

    16.吳芝儀(2000)Bogdan & Biklen,1982;Taylor & Bogdan, 1984;Erickson, 1984;Fetterman, 1989;Spindler, 1988;Lincoln & Guba, 1985;Jorgensen, 1989

    二、外文部份:

    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Diagnostic and Statistic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DSM-IV).(4th ed.).Washington,D.C.

    2.Collie, K., Backos, A., Malchiodi, C., & Spiegel, D. (2006). Art Therapy for Combat-Related PTSD: Recommend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Art Therapy,23,157-164.

    3.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Y:Haper & Row, Publishers,Inc.

    4.Johnson,D.R.(1987).The role of the creative arts therapie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sychological trauma.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14,7-13.

    5.Moon,B.L.(1998).The dynamics of art as therapy with adolescents. Springfield,IL:Charles C.Thomas.

    6.Rothschild, B.(2000).The body remembers: the psychophysiology of trauma and trauma treatment.NY:W.W.Norton & Company.

    7.Van der Kolk, B.(1987).Psychological trauma.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

    8.Van der Kolk, B.,Van der Hart,O., & Burbridge, J. (1995). 網址:
    http://www.trauma-pages.com/vanderk.htm.

    9.Van der Kolk,B.A.,et al.(1996).Dissociation, somatization and affect  dysregulation:the complexity of adaptation to trauma.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3 (suppl), 8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