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只要你用心做了輸和贏都是精彩》
人生有很多事錯過了,可能就來不及挽回,不管是來不及說出口的愛情,久久都沒聯絡的好朋友,甚至是照顧好自己的健康,這些都不能等!
人生「10 個」不要等:
1.不要等到「失敗」時,才記起他人的「忠告」。
2.不要等到「孤單」時,才想念起你的「朋友」。
3.不要等到「有了職位」時,才去「努力工作」
4.不要等到想要得到「愛」時,才學會「付出」。
5.不要等到「生病」時,才意識到「生命脆弱」
6.不要等到「分離」時,才後悔沒有「珍惜感情」。
7.不要等到有人「讚賞」你時,才「相信自己」。
8.不要等到別人「指出來」,才知道自己「錯了」。
9.不要等到「家財萬貫」,才準備幫助窮人。
10.不要等到「臨死前」,才發現要「熱愛生活」。
人生就像一條長河,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激越奔騰,但和目標是相對和諧、相對完美。
生命並不會因為你的生老病死而改變;更不會因為你的沮喪、頹廢而延長,活在當下吧!
(2020.09.01蔡勝墉Line)
(2).五則有趣笑話短文
(1) 愛情與婚姻的區別
某知名教授作鄉野調查,問一老農:
愛情與婚姻的區別,是什麼?
老農不加思考隨口就答:
其實很簡單,
您今天和她睡了,明天「還想」有機會和她睡,這是「愛情」。
您今天和她睡了,明天「還得」繼續和她睡:這就是「婚姻」。
教授慚愧又崇敬地望著老農自言自語:我研究了大半輩子,還不如這兩句話精闢啊!
------------------
原來,今天做了,明天「還想」做:就是「事業」。
今天做了,明天「還得」做:就是「職業」。
-----------------
喝完一攤「還想」喝:
就是「朋友」。
喝完一攤「還得」再喝:
就是「客戶」
------------------
(2) 悼詞
某人搓麻將成癮,死在麻將桌上,殯葬時,夫人寫了篇悼詞:
老公:
昨日,你兩眼還像二筒,今天就成了二索!
不知道是東南西北中,那個風把您命碰了!
您的追悼會,開得很隆重,清一色都是您的牌友。
大家排成一條龍,與您告別,每人獻上一台槓上花。
您一生都想發財,結果仍是白板,今天在火葬場,您終於胡了!
------------------
(3) "實歲" & "虛歲"
最實際的區別
實歲,是你從媽媽身體出來的那天,開始起算。
虛歲,是你從爸爸身體出來的那天,開始起算。
哈哈〜 很簡單,又有道理吧!
-----------------
(4) 男人和女人的妙比
女人好比梨子,外甜內酸。
吃梨子的人,不知道梨子的心,是酸的。
因為吃到最後,男人就把梨心扔了!
所以,男人從來不懂女人的心。
男人,就好比洋蔥。
想要看到男人的心,就需要一層一層去剝。
但是,在剝的過程中,妳會不斷流淚。
剝到最後,妳才知道,洋蔥竟然是沒心的。
------------------
(5) 誰賺得最多
某次上課,經濟學教授談到:
「同學們,外勞對台灣的影響很大,你們猜猜看,那一國的外勞,賺走台灣最多錢,是泰勞、越勞,還是菲勞?」
某生搶先回答:麥當勞!
(2020.09.02陳大愚Line)
(歷史拾遺 昨天)
凡熟讀《三國演義》或《三國志》的朋友,想必都知道曹操是個“超級人妻控”,他對於人妻的興趣,從年少時期便看出端倪。曹操有一個兒時好友,那便是袁紹。
袁紹的身份高貴,從他曾曾祖父開始算,家族之中有五人擔任過三公職位,因此人們稱呼他家為“四世三公”。相比曹操“宦官之後”的身份,袁紹不知道要強多少。
儘管曹操與袁紹在日後為了稱霸北方而兵戎相見,但二人在少年之時,卻是死黨兼換帖。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曹操年少之時“任俠放蕩,不治行業”,完全是一個依仗家世到處耍無賴的壞小子,相信當時袁紹也受到曹操的影響,經常跟他胡混在一塊。
在那個沒有夜生活的年代,到了晚上他們能做的事情,就是——搶別人的老婆。南朝《世說新語》中記載一則故事:有一次,有戶人家娶新媳婦,曹操與袁紹趁著人家洞房花燭夜時,製造混亂將新娘偷偷擄走。
新郎家人發現後窮追不捨,曹操為了脫身,只好犧牲了發小袁紹,害得袁紹差點被抓。至於那個被擄走的新娘子有沒有被曹操怎麼樣,便不得而知了。
可能吸髓知味的緣故,從此之後,曹操這小子好像中了魔,展開了他成為“人妻大魔王”的野望。漢末時節,群雄割據,成年後的曹操也投入這場權利的遊戲當中,籠絡一幫小弟幫自己打天下。
當時有個名叫張繡的小軍閥佔據宛縣,遭到曹操在攻打而投降。張繡的伯父早死,留下的遺孀便是張繡的伯母鄒氏,這個鄒氏頗有姿色,當屬輕熟女一枚。曹操進入宛縣之後,無意間望見鄒氏的身影,不禁怦然心動。
忙命人將鄒氏喚到近前端詳,這位鄒氏雖說徐娘半老,卻也風韻猶存,曹操最喜好吃“回鍋肉”,別人用過的東西,儘管屬於二手貨,或者是多手貨,但經驗老道,不需刻意磨合,已是馬力十足。於是曹操命鄒氏留下陪酒,繼而一場殺伐。
正待殺伐正酣之時,張繡這個二五仔卻反水了。張繡為投降之事已經大動肝火,又見自己的伯母讓人吃了免費餐不說,還要被打包帶走。
叔可忍嬸不可忍,張繡越想越氣,當夜帶兵奇襲曹操大營,搞得曹操好事沒完就要落荒而逃。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還有猛將典韋都因保護他而身亡,甚至連坐騎名馬“絕影”也不幸死於亂箭之下。
為了一個輕熟女,曹操折損了愛將不提,還把兒子和侄子搭進去了,外帶一匹好馬,實在是太不值。“人妻大魔王”的志願才剛剛開始,就遇到了空前的挫折。換作他人,一定會洗心革面,從此再不碰人妻。
但曹操之所以是曹操,定然有他不同常人之處。身為一個目標遠大的“人妻殺手”,這點破事,就能阻擋曹孟德大人的野望嗎?要知道曹孟德是個愈挫愈勇、永不放棄的男人,他才不會因為死幾個兒子幾個大將而忘記自己的野望。
很快,他在下邳奪走了關羽朝思暮想之人——秦宜祿的妻子杜氏。又在鄴城看上了袁紹的兒媳婦甄氏(袁熙之妻),結果他慢了一步,甄氏讓兒子曹丕給搶走了。
曹操再一次遇到了挫折,看著垂手可得的愛妾,變成了自己的兒媳婦,曹操的心裡有一百萬隻羊駝狂奔而過,他的心一定是拔涼拔涼的。總體而言,漢末三國時期娶寡婦為妻的例子並不罕見。
當時對於女子的貞潔觀念,不像宋朝之後那般苛刻,因為那時還沒有《程朱理學》。比如劉備入主蜀地之後,就娶了正在守寡的劉璋弟媳吳氏為妻,還在稱帝之後將吳氏立為皇后。
而對於一個身逢亂世的女子而言,在丈夫死後,能有另外一個男人願意接納自己,這個男人又是很有作為的那種,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如同曹操這種超級人妻控,也是稀世少有的,只道是:愛江山更愛美人,無人妻,毋寧死!
其實那個時代,婦女再嫁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那時間還沒有被理學禁錮,對於婦女的壓迫並沒有那麼深。卓文君,蔡文姬這些才女都再婚過。因為那個時候人們更看重子嗣傳承。
漢朝時期醫療衛生條件不好,嬰兒很容易夭折。所以,結過婚生過孩子的婦女比沒生育過的更“受歡迎”。因為她們更有生育和養育的經驗,更容易把孩子平安養大。
>資訊來源如下揭網址(點入網址;即出現原文暨照片!)
https://mp.weixin.qq.com/s/7RocvSF-9rkh6FDn0XlhRA
(4).「地基主」是什麼?
你是不是平埔族混血子孫?
由來:
十七世紀初漢人常從福建搭帆船來到台灣,與當地平埔族作「以物易物」的交易。清初禁止漢人攜眷來台,渡台先民紛紛娶當地平埔族之女為妻。
平埔族的風俗是「女性會」,財產傳女不傳子,賞賜給女婿廣大的土地,渡台的漢人都會將祖宗牌「背」來,在台灣祀立「祖宗牌」。
每當四季節舉行「家祭」時教導妻如何拜祖宗,幾年後每當「家祭」時總會想起所拜的是漢人的祖宗,但是真正栽培我乃平埔妻的父母,乃另備一張桌子擺幾道菜餚、二副筷子,三五只金銀紙,祭拜有恩情的平埔岳父母,答謝這一大片廣大的土地基本原始主人。
祭拜時只要有「番」字的物品不可以拿來當「祭品」,如番石榴、番茄、番麥、番薯等,怕子女講出來得罪平埔祖宗,小孩問起就胡謅「因為番石榴、番茄等有子,吃後解出又會長出來,對神祖不敬」,所以不能當「祭品」。
一代一代傳下來在台的漢人每當四季節舉行「家祭」時,一定會另祀「平埔祖宗」。後來改稱土地原始主人為「地基主」或稱「地靈公」。
漢人與平埔族混血子孫有三個遺傳跡象:
1-小手臂靠近手彎處有一道「橫紋」
2-嬰兒出生後兩片臀部「黑青」到四歲左右自然消失
3-兩隻腳的小腳趾指甲呈「剝開」形狀
此三點是平埔族群原住民遺傳基因。
民國七十多年民政廳要我在全省23個縣市政府講解「禮儀」時,時常與當地耆宿閒聊「祭祀」的「禮俗」時,在課堂上就直接說明將「番」字去掉就可以當作「祭品」,將「番石榴」改為「芭樂」、「番茄」改為「Tomato」「番麥」改為「玉米」、「番薯」改為「地瓜」、「番椒」改為「辣椒」、「番仔火」改為「火柴」、「番仔油」改為「煤油」、「番頭」改為「踅頭」等等,現在都可以當作「祭品」。
台灣人是富感情、講道義、思回報的民族所以迄今台人在「家祭」時仍然有另祀「地基主」的現象,唯三四百年來都將「地基主」認為是房子的地基神。
祭祀「地基主」是答謝「平埔嬤」的父母。
過年的除夕傍晚與春節早上的「家祭」,因要留祖宗過夜,擔心漢番不合所以沒拜「地基主」。
以上解釋很清楚,長知識了!
(2020.09.01王英郁Line)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如何選取天下人才為己用,是每個君王都要考慮的事。先秦時期,主要採用“世卿世祿”以及分封天下的諸侯、卿、士等等。也就是說,當官的基本上都是些貴族子弟,世代延續,平民唯一上升的渠道就是上戰場殺敵立功。
到了漢代,選拔人才的方式採用的是“察舉制”與“徵辟制”,由各級地方官吏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由地方、州里推舉的稱為秀才,由各郡推舉的稱為孝廉。魏晉時代,門閥制度更是壟斷了官員的任用通道,入仕為官成了貴族的專利。
“科舉制”始於隋朝,完善於唐朝。科舉制打開了平民上升通道,伴隨了中國一千多年的歷史,影響極大。在大多數情況下,科舉確實可以讓那些家庭貧寒的人,憑著自己才學,有直上青雲的機會。但是,要憑著自己實力在科舉場上殺出一條血路,卻十分的艱難。
科舉共分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考中者分別稱為:秀才——舉人——貢士——進士。
一、考中秀才有多難?
秀才,才之秀者,即是讀書人中的優秀人才。考中秀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經過三場考試:縣里考一次,府裡考一次,最後到省裡提督學政那裡考一次,俗稱“小三元”。根據考試成績和資歷,秀才被分為三等,只有考到一、二等級的合格者才能獲得“秀才”的稱號。
每個府院三年兩考,每次錄取45名,平均每年錄取人數大約也就30名左右,再細分下去的話,每個縣也基本只有5個讀書人能考中秀才,相當於現在全縣高考的前五名。這樣的人,哪個不是“超級學霸”?因為秀才沒有薪水,不可以當官,所以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社會地位,需要自食其力,養家糊口。社會上往往稱其“酸丁”,“窮秀才”。
但是秀才多少還是有了一些特權:
一是見了縣官不磕頭,不稱大老爺,而且還有座位;二是犯了罪不可以直接脫開褲子打屁股。即使要打手心也只能由縣處級的學官動手,不許衙役打。動刑要省裡批准革去功名才可以。三是不出徭役,房子可以比別家高三寸。
二、考中舉人有多難?
中了秀才,意味著有了參加鄉試,考取舉人的資格。鄉試是三年一次,通常在農曆的秋天八月舉行,所以鄉試又稱“秋闈”。舉人的名額是有規定的,大省100名左右,中省70名到80名,小省40名到50名不等,不可以隨便增加或者減少。
據不完全統計,有明一朝276年,舉人大約有10萬人左右。平均下來,全國每三年只中舉1000人,一年300多人,這是什麼樣的概念?參照清華、北大每年招生7000人左右來計算,一年下來考中舉人的人數僅僅約為清華、北大人數的1/20,所以古代的舉人的含金量本人覺得要遠遠高過清華、北大的學生。
不過,一旦中了舉人,就牛了!從此就被稱為老爺,有了做官的資格,是體制內的人了,享受政府的特殊津貼,衣食無憂,生活瀟灑。舉人一般可出任知縣、教職等職務。因此也有“頭頂知縣,腳踏教官”的說法。舉人即使不當官,也可以和縣處級幹部平起平坐。
三、考中進士有多難?
禮部會試,三年一次,都是在秋闈之後的第二年春天,中榜者,稱之為“貢士”,其實如果沒有特殊情況,這些貢士一般都將會是進士。只不過還得經過最後一關殿試,分出高低三等。一甲3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考取進士的難度,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參照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展示內容:在中國1300多年科舉考試歷史中,全國平均下來每375萬個讀書人才能考中一個進士。
自宋代開始,中進士後即可以馬上授以官職。清代略有不同,清朝狀元一般授翰林院編撰,為從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為正七品。二、三甲進士會被分派到朝廷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部委級”衙門觀政,也就是實習,一般兩年後經考核被授予正式職位。
附: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朝舉行甲辰恩科會試,選拔出273名貢士參加接下來的殿試,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本次殿試的試題,也流傳下來,各位可以看看難度。考試共分三場。
第一場:史論五篇。
1. 週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考國防,民族政策)
2. 賈誼五餌三表之說,班固譏其疏,然秦穆嘗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說亦以戒單于,其說未嘗不效論。(同樣考國防政策,顯然與當年大清面對列強侵略相關)
3. 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考國家內政治理戰略,評價“以法治國,以德治國”。)
4.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賢才與參謀請於私第見客論。(考“人力資源”,人才選拔戰略。)
5. 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考國家外交戰略,顯然與當年李鴻章在各列強之間周旋相關。)
第二場: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
1.學堂之設,其旨有三,所以陶鑄國民,造就人才,振興實業。國民不能自立,必立學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愛之心,自養之技能,必需之知識,蓋東西各國所同。日本則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鑄國民之教育也。講求政治、法律、理財、外交諸專門,以備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設農、工、商、礦諸學,以期富國利民,此振興實業之教育也。三者孰為最急策。(考教育改革,國際比較研究)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實。盍縷舉近百年來歷史以證明其事策。(考外交政策,國際比較研究)
3.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國人至千餘員,遂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考國內治理——改革開放戰略,國際比較研究)
4.周禮言農政最詳,諸子有農家之學。近時各國研究農務,多以人事轉移氣候,其要曰土地,曰資本,曰勞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實資智識。方今修明學制,列為專科,冀存要術之遺。試陳教農之策。(考農業經濟學,農業製度改革。土地,資本,勞力的概括相當“西方經濟學”。)
5.美國禁止華工,久成苛例。今屆十年期滿。亟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期保護僑民策。(考國際法,具體如何應對美國的排華法案。)
第三場:《四書》《五經》義。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義。
2.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
3.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義。
考試題目大都與當時大清時局息息相關,考生既要通曉中國傳統政治經濟,又要具備國際視野,非學貫中西不可。
>資訊來源如下揭網址(點入網址;即出現原文暨照片!)
https://mp.weixin.qq.com/s/pAkezutJ6YP5auxtbOf4zA
本會為內政部登記合法之非營利社團法人,接受捐款,並可憑據依法報稅。
懇請大力支持,共襄盛舉,俾得圓滿實現本會任務,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