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生道理小品系列~傷心故事
有三個人到紐約度假。他們在一座高層賓館的第45層訂了一個套房。
一天晚上,大樓電梯出現故障,服務員安排他們在大廳過夜。
他們商量後,決定徒步走回房間,並約定輪流說笑話、唱歌和講故事,以減輕登樓的勞累。
笑話講了,歌也唱了,好不容易爬到第 34層,大家都感覺精疲力竭。
「好吧,彼德,你來講個幽默故事吧。」
彼德說:「故事不長,卻令人傷心至極:我把房間的鑰匙忘在大廳了。」
【頓悟】
痛苦,所以幽默;我們幽默,所以快樂。
(2).不必急著要答案 !
一個旅人在一條雨後的溪水旁看到了一個婆婆,正在為渡水而發愁。
他好心地問婆婆:「要我背您過河嗎?」
婆婆很訝異地看著他,但一句話也沒說,只點點頭表示同意。
旅人用盡渾身的氣力,終於背著婆婆渡過了溪水,結果過溪之後,婆婆居然連一個「謝」字也沒說,就匆匆走了。
累得要死的旅人有些懊悔,他覺得人與人之間出手相助雖然不求回報,但也該有些感動的小火花啊,而他連個「謝」字也沒有得到。
那知道幾小時後,就在他在山區寸步難行還被螞蟻咬得快變成豬頭時,一個年輕人追上了他。
「謝謝你幫了我的祖母,祖母要我帶些東西來,說你用得著。」年輕人說完,便從袋子裡拿出了乾糧和藥物,連同帶來的驢子也送給了他。
正當旅人千恩萬謝的時候,年輕人又說:「還有,我祖母是啞巴,她要我替她謝謝您!」
不必急著向上帝要所有的答案,有時候你要拿出耐心等等。即便你向空谷喊話,也要等一會兒,才會聽見那綿長的迴音呢。
上帝常常會藉著環境成全你,但不會馬上把一切都告訴你,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請繼續抱著你的信心走向旅程的彼端吧 !
有位太太請了一位油漆匠到家裡粉刷牆壁, 油漆匠走進門,看到她的丈夫雙目失明,頓時流露出憐憫的目光; 可是男主人卻非常開朗樂觀,所以油漆匠在這家工作的幾天裡,他們談得很投契,油漆匠也從來沒有提及男主人的生理缺憾。
油漆匠粉刷完牆壁,取出賬單遞給那位太太,那位太太接過來一看,發現比談妥的價錢打了一個很大的折扣。
她不解地問油漆匠:「你為甚麼少算了這麼多?」
油漆匠回答:「跟你先生在一起覺得很快樂,他使我覺得自己的境況還不算最壞,所以減去一部分,算是我對他的一點謝意,因為他讓我把工作看得不會太苦!
油漆匠對她丈夫的推崇,使這位太太流下了眼淚, 因為,這位慷慨的油漆匠只有一隻手!
人生可能無法改變,但人生觀可以改變,環境雖然無法改變,但心境可以改變。雖然無法調整環境來完全適應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調整態度來適應環境,而態度就會決定命運!
【知足的人看到的都是窮苦人家的苦】
【不知足的人看到都是富貴人家的樂】
【最大的幸福不是得到,而是感謝】
【最好的財富不是金錢,而是健康】
【最多的自由不是擁有,而是放下!】
其實我們真的很幸福, 能多給予別人一些,自己也能得到更多的快樂; 我們可能無法為這個世界做什麼偉大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帶著偉大的愛,多做很多小事。
你扶持(鼓舞)我 !
請點入下揭網址瀏覽>
https://youtu.be/TRcIEMgppK8
(2020.05.13張成南 Line)
2017-03-28
被紐約時報評選為我們時代裡三位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的美國再生醫學和先進細胞技術公司的科學主任RobertLanza博士,寫了一本《生物中心論》,裡面有個爆炸性的結論:人死後生命不會結束,而會永遠活下去,而且,會穿越進不同的宇宙。
他的論點有三:
1.宇宙的結構、定律、力量、常數看起來都是為生命所精細調整,這表示智慧比物質還要早就存在。換句話說,是生命創造宇宙,有個人意識才有宇宙的存在,實質上的生命與生物是真實世界的中心,接著才有宇宙,宇宙本身並不會創造生命;意識使得世界變得有意義,時間與空間只是人類意識的工具。他還說時間與空間不是一個東西,而是我們的認知。我們會到處帶著時空,就像烏龜的殼一樣,所以當殼脫落後我們還是會存在。
2意識不會死亡.....我們的身體接收意識的方式跟衛星接收訊號一樣,那麼沒有身體還是會有意識的存在。意識存在于時空的拘束之外,它跟量子物體一樣是非局部性的東西。從量子物理學(Quantum physics)角度出發,有足夠證據證明人死後並未消失,死亡只是人類意識造成的幻象。蘭薩的研究發現,人在心跳停止、血液停止流動時,即物質元素處於停頓狀態時,人的意識訊息仍可運動,亦即除肉體活動外,還有其他超越肉體的“量子訊息”,或者是說俗稱的“靈魂”。
3.“多重宇宙可以同時存在。在一個宇宙裡你的身體死亡後,另一個宇宙會吸收你的意識然後繼續存在,會到另一個類似的宇宙去繼續活下去。”當下所發生的每件事情,在對等的多重宇宙(Mutiple Universes)中也同時進行,當我們開始質疑、重新思考關於時間與意識的問題時,也同時影響另外一邊對等的我們的意識。當生命走到盡頭,即身體機能盡失時,蘭薩認為,還會在另一個世界重新開始。
而他的多重宇宙觀不僅被普朗克太空望遠鏡(Planck space telescope)的資料支援,還得到了史丹佛大學教授Linde強有力的支持: “宇宙中有許多膨脹的球狀,它們會再形成更多類似的球狀,然後一直無限的形成更多球狀。宇宙中它們被分散開來,也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但卻又是同一個宇宙的一部分。”
【特別提示】2014-2015年,美國全新記錄大片《生死與輪回》,用4集200分鐘左右的時間,用全新的視角,去條分縷析地探索了人類的這種普遍疑惑。相比以前Discovery科學探索頻道的老紀錄片《前世今生——輪回的故事》,內容更為詳實,想像更加大膽,觀點更符合現代主流科學的結論。
一集50分鐘,請耐心觀看
第一集 http://mp.weixin.qq.com/s/_TKbAEdx5LE83gdF7xvNZQ
第二集 http://mp.weixin.qq.com/s/_TKbAEdx5LE83gdF7xvNZQ
第三集 http://mp.weixin.qq.com/s/_TKbAEdx5LE83gdF7xvNZQ
第四集 靈魂的秘密(由於騰訊規定一篇文章最多三個視頻,第四集請到以下地址查看)播放地址:http://v.qq.com/page/z/1/c/z0015bev11c.html
(4).貝聿銘:富過15代的家族,家訓只有30個字:
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
以獨有之產遺子孫>不如以公有之產遺子孫
父子篤,兄弟睦
夫妻和,家之肥也
一個善良的家風,能塑造出一個家族,高貴的品格
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道德傳家久,家風繼世長
德才兼備志存高遠的家族
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於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作為現代建筑歷史上“最后一個現代主義大師”,貝聿銘為世界帶來了精彩絕倫的作品,包括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和蘇州博物館等。
在貝聿銘的百年人生裡,他獲得了一個建築師能擁有的全部榮譽。
但是,貝老留給人們最深刻的記憶,卻並非他的建築成就,而是是他背后那個生生不息的家族,孕育出大師的那片沃土。
中國有句古話,“富不過三代”。很多富甲一方、紅極一時的富豪家族,都逃不過這個詛咒似的命運。
但是,貝聿銘所在的貝氏家族,卻傳承了幾百年,富過15代。
而其中的奧秘,就藏在其家族的30字家訓之中。
01.
元末明初,天下大亂,為躲避戰禍,貝氏一族舉家遷到蘇州。
貝氏家族代代勤勉,靠行醫賣藥起家,從明朝中葉開始,漸漸富甲一方。
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間,蘇州貝氏,已經成為蘇州四大豪門之一。
要知道在明清時期,作為經濟重鎮蘇州的富豪,放眼全大陸也絕對是局指可數的頂級世家。
貝氏家族曾經輝煌到什麼程度?
首先是祖輩、父輩們,在金融業開疆拓土,並轉向政壇,身居要職。
十三世,貝潤生和貝理泰分別被稱作“顏料大王”和“金融大亨”。
貝聿銘的祖父貝哉安,參與創辦過上海銀行,其父貝祖貽青出於藍,曾在民國時期擔任中央銀行總裁,同時還是中國銀行的創始人之一。
其次是與名門通婚,貝聿銘的母親,是清朝最后一任國子監祭酒的女兒庄氏,繼母是江南名門之后,一代才女蔣士雲。
貝祖詒與妻子蔣士雲
顯赫的家世背景,曾讓貝氏一族在蘇州擁有十幾萬平的私家宅院,就連明清時期皇帝們,都流連忘返的蘇州獅子林,也成了他們家的后花園。
古語有言: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第一代,白手起家,辛苦創業,發家致富﹔
第二代,老成守舊,艱難守業﹔
第三代,就會因為子孫不濟,坐吃山空,跌落神壇。
但是貝氏一族,卻經歷了數個大時代的浪濤和風雨,不僅屹立不倒,反而歷經15代蒸蒸日上。
其中最關鍵的便是貝潤生,對於家風家訓的那句總結:
「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
以獨有之產遺子孫,不如以公有之產遺子孫。」
02.
《紅樓夢》裡,在抄檢大觀園時,曹雪芹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涂地!”
中國人有一個經常掛在嘴邊的詞,叫做“窩裡鬥”。
我們見慣了兄弟反目、父子成仇的戲碼。
多少家族的興亡,都是因為“禍起蕭牆”。
貝氏家族最令人羨慕的地方,就在於整個家族的團結和友愛。
作為家族最興旺的一支,貝潤生當年重金購下獅子林。
但是,他並沒有將其當做自己的私家園林,而是將其和整個家族共享。
並且在園子裡設立貝氏祠堂,並在旁邊捐資建立了貝氏承訓義庄,用來贍養、救濟族人。
也正因為如此,貝聿銘幼年時期,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在貝潤生,這位叔祖的庄園中居住的。
少年時期的貝聿銘:
蘇州園林造法自然,渾然天成的建築特點,給了貝聿銘無窮無盡的靈感,成就了他追求的建築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建築設計的源頭。
《禮記》中說:“父子篤,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意思是父子之間感情篤深、互相信任,兄弟之間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夫妻之間恩愛和美、相濡以沫,一家人一條心,財富才會滾滾而來,家業才能興旺發達。
一個家族,真正的財富不在金錢的多寡,而在於關系的和睦。
互相拆台,誰也見不得誰好,再富裕的家庭,也必會敗落。
試想一下,若是貝氏一族各個敝帚自珍,也許這個世界上就會少了貝聿銘這樣一位偉大的建築大師。
獨木不成林,若是貝家人都只考慮個人的利益得失,那麼還有可能開枝散葉,延續如此龐大的家族嗎?
03.
孟子曾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這個世界上並不缺少有錢人。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富豪之家,都能被稱作豪門。
貝氏一族,在商政兩界都稱得上豪門,並不是因為他們擁有富可敵國之資,而是因為全族上下無一人,不注重德行和節操。
貝聿銘的祖父貝理泰,從1922年起連任蘇州總商會會長7年,先后發起募捐巨款,開闢了從閶門到虎丘的馬路,時稱“新馬路”。
貝理泰還擔任過吳縣救火會會長,博習醫院、振華女子中學董事,和兄長貝潤生二人共同捐資,在蘇州城開辦了中國第一個新式幼稚園……
你可以看到,貝氏族人一直活躍在中國近代公益事業的第一線。
《周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對於中國人來說,天有好善之德,人有好善之心,發之於外,就是敬天愛人,勤儉惜物,自利利他。
一個善良的家風,能塑造出一個家族高貴的品格。
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最風光時,是當時中央銀行的總裁。
在民國那個貪腐橫行的時代,面對唾手可得的財富,貝祖詒始終潔身自好,大公無私。
他后來遠赴美國,孔祥熙一人就卷走了一億三千萬美元,貝祖詒卻兩袖清風,沒有帶著任何一分公款,跟當時蔣、宋、孔、陳所謂四大家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直到現在貝氏一族,依然堅守高潔的道德情操,專注於慈善公益事業。
林貝聿嘉
貝聿銘的堂妹林貝聿嘉,不僅擔任過香港婦女會主席,還是著名慈善家、太平紳士、金紫荊星章獲得者。
曾子曰:“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善良是一種遠見,高尚的道德,是一個家族長盛不衰的最好的護身符。
貝聿銘已經離去,但是貝氏家族自古傳承的家風並不會消失。
道德傳家久,家風繼世長。
好的家風,就像一條越走越寬的路,一座越蓋越高的樓。
也許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什麼永恆,但是良好的家風,卻能夠保証我們一代又一代,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貝聿銘的四個子女皆優秀,其中三個兒子和父親一樣畢業於哈佛大學,從事建築工作,女兒是哥倫比亞大學法律專業的高材生。
讚歎!貝氏家族的優良傳承,或許遠不止15代。重要的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有為者亦若之! (2020.05.13李振男 Line)
2017-03-29
大家有沒有發現,中國考古學家們1974年春季就已經發現了秦始皇陵,而且秦始皇的埋身之處也已經找到,但是幾乎整整40年過去了,國家卻從來沒有要開棺的意思,一直以陵墓中探測到水銀含量嚴重超標來唐塞民眾……
按理說,幾千年前的墓葬處理技術在現今如此發達的科技面前應該只是小兒科,難道是有人在發掘過程中發現了有關秦始皇的驚天內幕?或者上面有人在刻意隱藏我們不為人知的真相?
謎團一.
幽幽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
通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
儘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
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
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資料應當說不會有大的誤差,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謎團二.
地宮設有幾道門?
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似乎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複出者。"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
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複出者”,也成了陪葬品。
這裡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
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謎團三.
“上具天文”作何解釋?
秦陵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記載出自《史記》,其含義是什麼?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推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保存在今日臨潼始皇陵中。”
近年來,西安交大漢墓發現了類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畫。上部是象徵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則是代表山川的壁畫。
由此推斷,秦陵地宮上部可能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下部則是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
在這座有著象徵天、地的地下“王國”裡,秦始皇的靈魂照樣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統治著這裡的一切。
謎團四.
地宮埋“水銀”之謎
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題條件。
地質學專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後兩次來始皇陵採樣。經過反復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
科學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現代科技終於解開了地宮埋“水銀”的千古謎案。
至於地宮為何要埋入大量水銀?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原來是以水銀象徵山川地理,與“上具天文”相對應。
謎團五.
地宮珍寶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出自司馬遷筆下。早于司馬遷的大學者劉向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深切感歎:“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麼,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
《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還有什麼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不過80 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
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禦官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那麼,地宮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緻是可想而知的。
謎團六.
秦陵地宮有無飛雁之謎
據《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有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一直朝南飛去。鬥轉星移過了幾百年,有一位三國太守張善還見到了這只金雁。
流覽史書,我們發現司馬遷和班固都留下“黃金為鳧雁”之說。至於說金雁製作精巧,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能飛到天空,一直飛到宋國城牆上。
不過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要像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都成問題。
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製作會飛的金雁,那麼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如果這個奇聞不是傳說,那麼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
謎團七.
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
秦始皇使用什麼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
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披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裡“漆塗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
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著土漆塗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它棺槨。
謎團八.
地宮有沒有空間?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或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
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
按理這段話不會有假。因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親自主持過陵墓工程,對地宮的構造瞭若指掌。加之這段話是當面向聖上彙報的,應該說不會有摻假嫌疑。
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宮。不然,怎麼會“叩之空空”?又怎麼會“燒之不燃”?
按文獻記載推理地宮是空的,且有較大的空間,但由於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目前還是個謎。
謎團九.
秦始皇遺體完好嗎?
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的發現震驚中外。其屍骨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由此,有人推測秦始皇的遺體也會完好地保存下來。雖然客觀上具備保護遺體條件,但秦始皇遺體是否完好地保存下來還不得而知!
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
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熏人的腥味,經過50餘天的長途顛簸,屍骨才運回咸陽發喪。
根據當代遺體保護經驗,一般遺體保護須在死者死後即刻著手處理。如若稍有延誤,屍體本身已開始變化,恐怕再先進的技術也無能為力。秦始皇遺體途中就開始腐敗,屍體運回咸陽等不到處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據此推測秦始皇遺體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謎團十.
自動發射器?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人們就開始在墓穴中設置一些主動防衛的設施,既起到射殺盜墓者的目的,又能殺一儆百,嚇唬有盜墓企圖的人。而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面也苦費心機。
謎團十一.
兵馬俑伉被焚之謎
考古人員在清理兵馬俑坑時發現,一、二號坑中有很多火燒的痕跡,陵區有大面積的火燒土分佈,同樣考古人員在對秦陵陪葬坑的挖掘中也發現了大量火燒土和殘餘焦木,坑中的棚木基本上都被化為灰燼。究竟是誰對兵馬俑坑進行了如此巨大的破壞?
從文獻資料推測,破壞兵馬俑的人應當是項羽。由於項羽的祖父項燕在秦滅楚時被秦將王翦所殺,叔父項梁亦死于秦將手下,因此與秦始皇結下深仇大恨。
但如果是項羽火燒了秦陵,陪葬坑裡完好保存著精美的銅鶴、銅鵝、銅鴨子等珍寶一件都沒有被運走卻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謎團十二.
兵馬俑詛咒之謎
在秦末亂世,秦始皇兵馬俑軍團原型的秦京師軍下落不明,至今無從解答。
另據野史記載,曾經擊垮了秦帝國的楚霸王項羽,最後卻死於“兵馬俑”之手。最後在烏江邊斬殺項羽的5位騎兵將士,都是關中地區出身的秦人,也都是舊秦軍將士,都是秦兵馬俑的原型。
垓下之戰,漢軍60萬,楊喜、楊武、呂勝、王翳、呂馬童這5名騎士能夠留下名字,已經是奇跡了。在十二萬分之一的幾率中脫穎而出的5人,卻是百分之百的舊秦軍的將士,而且官職都合于秦京師軍,更是決非偶然了。
所謂史事鎖鏈一環緊扣一環,最後竟然在項羽之死和兵馬俑之間找到歷史連結點,引出“兵馬俑”殺死了項羽一事來,使人感到了歷史的深沉和神奇。
謎團十三.
秦陵暗藏“九層妖塔”?
坐在飛機俯視秦陵封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一個正方形錐體,所以美國人叫它“黃土金字塔”。
其實美國人錯了,秦始皇陵不是三層臺階式“覆鬥形封土”,而是建造在九層夯土之上的中華土木大金字塔,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
還不僅如此,秦陵地宮也是一個同等規模的“倒金字塔”。更讓人難解的是,封土台九層夯土似乎暗合了“九層妖塔”之說,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九層妖塔” 雖是小說之言,但並不是空穴來風。《老子》講哲學以建築作比喻,有“九層之台,始於壘土”之說,可見在春秋就有“九層之台”建築了,可惜還沒有發現東周“九層之台”遺跡。
秦始皇是個怪人,他在地宮修建30米高樓,僅僅是供靈魂出遊地宮的,至於地表造“九層妖塔”之謎,看來要求救考古發現了。
謎團十四.
秦陵封土取自何處?
眾所周知,皇陵的封土,是用方夯白灰、砂土、黃土摻合成的三合土,又用糯米湯澆固,加了鐵釘。不怕風吹雨打,十分的堅固。當時盜墓,一鑿子下去就一白點,用炸藥都炸不開。
體積龐大的秦始皇陵封土堆堪稱國內之最,封土堆呈覆鬥形,高76米,長和寬各約350米,如此大規模的封土堆在國內堪稱之最。但它的土究竟是取自秦始皇墓中,還是挖自魚池一帶?
《史記·秦始皇本紀》:“複土驪山”。《正義》曰:“謂出土為陵,即成,還複其土,故言複土。”意思是說把原來從墓穴中挖出來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
而在臨潼地區長期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封土堆的土是從咸陽運來的,因經過燒炒,所以陵上寸草不生。現在在秦始皇陵也看到,封土堆上石榴樹密佈,灌木叢生。
秦始皇陵封土堆的土究竟來自何方?這個謎團還有待考古學家們進一步查證。
謎團十五.
“旁行三百丈”究竟何意?
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修建秦陵地宮的介紹:西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
科技人員運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別進行了探測,證實地宮就在封土堆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地宮雖然被定位,但史料記載“旁行三百丈”究竟何意?
地質調查人員在秦陵區進行探測時,發現在封土堆南約700米處出現了重力異常的現象,按地質理論說明該異常區與周圍土質存有差異。
因此可以猜測,秦始皇陵地宮最初挖掘點可能位於這個異常區,因土中含有大量礫石,修陵人無法挖掘,最後不得不順著礫石層改向挖掘,即所謂的‘旁行三百丈’。
謎團十六.
秦始皇靈魂仍可統治一切?
眾所周知,秦始皇一直想要長生不老。傳言一說秦始皇曾多次派人四處求取仙丹,而且令人驚奇的是,仙丹最終找到了!
但是,秦始皇發現,他必須在繼續當皇帝與長生不老之間做出選擇。於是,他以出巡為藉口詐死,其實,他至今依然生活在華夏大地之上。
傳言二說秦始皇死後躺在純金打就的棺材裡,在水銀的河上飄來飄去,並且秦始皇遺體完好無損,用靈魂統治著一切。
請點入下揭網址瀏覽>
http://mp.weixin.qq.com/s/rRnGvX82X50W_kBoQzpc4w
本會為內政部登記合法之非營利社團法人,接受捐款,並可憑據依法報稅。
懇請大力支持,共襄盛舉,俾得圓滿實現本會任務,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