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 今天
公元1234年,宋理宗發起“端平入洛”開啟了南宋與蒙古的戰事。此後打打
合合,一直到1279年,陸秀夫背負幼帝跳海身亡,才宣告南宋的徹底滅亡
蒙古軍一直以彪悍聞名,而南宋歷來孱弱,為何蒙古人用了40多年才滅亡南
宋呢?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南宋方面,
其一,秦嶺-淮河一線,地理形勢複雜,具有天然防禦性,極大的遲滯了蒙
古騎兵的進攻;
其二,對於異族統治,漢人有極強的抵觸,這導致了南宋軍民的拼死反抗。
蒙古方面,
其三,早期蒙古人對所謂正統並不感冒,南宋也一直不是其主要對手;
其四,蒙古帝國沒有穩定的繼承法,44年間先後換了4任大汗(皇帝);
蒙古與南宋的戰事概述
宋理宗時,南宋君臣不顧金國的苦苦哀求,與蒙古帝國完成了海上之盟。
1234年,當蒙古和南宋一起完成了滅亡金國的任務時,南宋君臣開始有點
飄了。
蒙古軍早期一直不太注重防守這個概念,他們的主要軍事目的是劫掠財富、
工匠和殺掉仇人。這次也一樣。
當宋理宗看到幾乎是軍事空白的北方時,他心動了。端平元年五月,宋理宗
認命趙葵為主帥、全子才為副,動用了相當大的軍事力量發動了“收復中原”
的軍事行動。
行動一開始非常順利,南京(河南商丘)、舊都汴京(河南開封)等紛紛告
破。然而由於蒙古人破壞很嚴重,宋軍又進展過快,後勤逐漸跟不上,好在
蒙古人好像也沒有什麼行動。
當年7月底,宋軍完成了後勤補給,開始向洛陽挺近,然而蒙古人早就偵查
到了宋軍的行動。毫無懸念,宋軍大敗。蒙古人反攻,宋軍全線崩潰,將大
量的軍事物資和士兵留給了蒙古人。
端平入洛失敗後,不知道宋理宗君臣是怎麼想的,居然依舊歌舞昇平,好像
這事沒發生過一樣。然而,宋軍的主動攻擊,給了蒙古人以出兵攻宋足夠的
理由。
蒙古軍對南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實際上只有三次。
公元1235年,端平二年,蒙古軍從四川、荊襄兩路大舉進攻,宋軍全力抵
抗,此戰南宋名將輩出。後宋軍曹有聞收復要塞仙人關,蒙軍撤退。
此後每年幾乎都發生局部戰役,但都沒有很大規模。
1258年,蒙古蒙哥汗親率大軍兩路進攻,意圖一舉滅亡南宋。西路軍有蒙哥
率領進攻四川,東路軍由忽必烈率領進攻荊襄。此次相對順利,忽必烈進圍
鄂州,眼看破城有望。然而,蒙哥戰死於釣魚台,忽必烈不得不撤軍回去爭
奪蒙古大汗之位。
忽必烈坐穩大汗之位後,建國號大元。1268年-1273年,蒙軍花了5年時間,
終於攻克南宋重鎮襄陽。隨後,忽必烈以伯顏為帥,率軍20萬,令有輔助軍
10餘萬,共三路進攻南宋腹地。1276年,南宋謝太后及宋恭帝投降。此後,
宋民間局部反抗一直持續到1279年。
可以說,蒙古(元)滅宋之戰,是蒙軍滅國之戰時間最長的,南宋軍民抵抗
也尤為激烈,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1、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優勢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南北的分界線,在地理上的巨大差異造就了南北不同的
文化。同時,複雜的地理形勢形成一道天然的防禦屏障。
蒙軍攻宋主要有三個突破點,東部廬州(合肥)、中部襄陽-鄂州一線、西部
沔州-漢中-大散關一線。
其中東部和中部戰線因為距離臨安比較近,突破以後可以直接順江而下到達
臨安,因此幾乎每次大小戰役都會發生在這一線。1238年,廬州之戰、荊襄
之戰;1258年,荊襄之戰、鄂州之戰;1268年-1273年,襄陽之戰都發生在
這一線。
古所謂,守江必守淮。一直到忽必烈攻占襄陽之前,淮河一線大部分地區都
在宋軍手中。
而蒙古軍特別是早期,以蒙古騎兵為主力,在水網密布的江淮地區難以縱橫
馳騁,而宋軍處於防禦,而且長期佔據南方,擁有地利上的優勢和相對強大
的水軍。宋元戰爭中,宋廷動用戰艦動輒數千艘、萬艘說明宋軍水軍還是比
較強大的。
最後忽必烈用了5年時間才攻下孤城襄陽、滅宋動用了大量戰艦,說明了這
個問題。
西線雖然沒有密集的水網,但是川蜀之地,歷史上一直是個易守難攻之地。
這一線的主要戰役有:1235年,沔州之戰;1236年,陽平關之戰;1258年
蒙哥從川東北、雲南兩路進軍,北路之軍也是這一線。
歷代進川路線有兩條,一條是鄧艾、鐘會走的從關中劍閣大路和陰平小路,
另一條是從從長江逆流而上,由重慶經古江州進入四川,東漢劉秀、東晉兩
次進入巴蜀都是走的這條路,而這兩條路之中從北方關中進攻,難度更大。
然而蒙古人每次都是走的北路,為何呢?因為蒙軍沒有佔據長江,沒得選。
因此這一線,是蒙軍攻宋損失最大的一條線。沔州之戰蒙軍遭受了多次大敗,
而釣魚城之戰蒙哥身死。
因此地理上的優勢讓蒙軍處於進攻上的絕對劣勢,這是多次蒙軍進攻都難以
突破進入南宋腹地的重要原因。
2、南宋軍民的拼死反抗
南宋雖然孱弱,但是蒙古人畢竟屬於異族,不像改朝換代,仍舊是漢人統治。
因此,在宋明理學高度發達的南宋,軍民反元情緒高漲,殊死抵抗。這也是
一個重要原因。
在宋元長達40餘年的戰爭過程中,南宋曾多次反攻和堅守取得勝利。
1235年,曹友聞等率宋軍兩面夾擊大敗蒙軍,並收復仙人關,迫使蒙軍退
出宋境;
1236年真州之戰,丘岳面對10倍之敵,設置多道伏兵,最終打退蒙軍;
1238年,察罕率軍號稱80萬進攻淮西廬州,廬州知州杜杲多次擊退蒙軍,
察罕撤走。
1259年,南宋奸相都一改以往作風,親率13萬大軍前往孤城鄂州,奮力抵
抗,連忽必烈都稱讚“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最終守住了鄂州。
同年,宋將王堅在孤軍奮戰狀態下,堅守釣魚城數月,並導致蒙哥身死,成
功為南宋續命數年。
襄陽之戰,南宋軍民堅決抵抗5年,外援斷絕,內無糧草,軍民力乏,襄陽
最終失守。
這說明南宋的軍力很強嗎?並不見得。40多年前,金國瀕臨滅亡時,南宋攻
金,都還大敗失地而還。端平入洛也顯示了宋軍將領的戰略無能和軍隊素質。
那為何能取得如此多的勝利了?我們從呂文煥的經歷或許可見一斑。
呂文煥堅守襄陽5年,多次向宋廷求援而不得。1272年,李庭芝派張順張貴
入援,不料先後被殺,呂文煥殺掉導致二張之死的降兵,為二張立廟。1273
年,襄陽外無援軍,內無糧草物資。呂文煥想盡辦法,每次巡城都望著臨安
的方向慟哭(文煥撤屋為薪,緝麻為衣,每一巡城,南望慟哭)。
可以說,呂文煥是力盡而降,也算情有可原。然而無論在當世還是後來,呂
文煥大多受到非議而極少有正面評價。
同時,在襄陽失守,南宋的滅亡已成定局,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明
知不可為而為之,屢立幼帝,漂迫於海上而不降,堅持了大約3來了之久。
這個現像說明,在南宋軍民心中,元代宋並不是表面上的改朝換代,而是華
夏文明和漢民族的滅亡。因此,儘管南宋朝廷腐敗,君臣無能,奸臣輩出,
廣大的士大夫和老百姓還是站在愛國的角度上,全力支持抗元。
存亡之戰爆發出來的能量是驚人的,因此宋軍才能在許多戰役中取得勝利,
多次困難中得以堅守。
3、蒙古帝國為何打打停停?
實際上,蒙古帝國雖然強大,但其核心軍事力量,蒙古騎兵一直只有10餘萬
人,而且蒙軍並不善於攻城,因此蒙軍大多沒有一戰滅國,蒙古征服金國用
了大約24多年,蒙古滅西夏用了大約22年,但也沒有南宋這麼久遠。
按理說,蒙古接觸南宋在征服西夏、金國之後,此時的蒙軍已經有相當的攻
城經驗和火器了,蒙軍和其僕從部隊也更強大了。雖然有地理劣勢和南宋反
抗,但實力差距在那裡,那麼,為何攻宋還用了40多年呢?
從上面的戰役記錄看來,因為蒙古一直打打停停,最後一次持續進攻就取得
了全面勝利。那為何蒙古打打停停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蒙古一開始並沒有去全力征服南宋,蒙軍同時還進行了數次西征,說
白了,蒙軍並沒有把南宋看成它唯一的或者最重要的敵人。
1235年,南宋端平入洛的次年,蒙古帝國進行了長子西征,一直持續到窩闊
台死後的1242年;1254年,蒙軍滅大理國,同年,蒙古大汗蒙哥令旭烈兀西
征中亞。
這兩次西征的將領都是成吉思汗的嫡係後裔,蒙古大汗的子侄或兄弟掛帥,
持續時間長,征服領土廣闊。同南宋戰線上的那些將領和軍隊相比,這才是
帝國的軍事主線。
一直到1258年,蒙哥汗才第一次發動對南宋的滅國之戰。此時距離1234已
經過了20多年了,大汗都是第三位了。
有人說,南宋自詡為華夏正統為何蒙古不重視呢?實際上,直到蒙哥之弟忽
必烈,蒙元帝國才開始呢漢化的歷程,才有了建國號、確立華夏正統等等中
原帝國才有的現象,也才對征服南宋上升到了戰略層面的重視。
其二,蒙古帝國一直沒有確立明確的繼承法,蒙古汗位的的繼承需要核心貴
族們一起擁戴。這樣就會有兩現象,1 汗位空缺時,重要的帝國貴族都要回
去和林,不然就可能被邊緣化;2 貴族勢力強大,新繼位的大汗面對複雜的
內部情況,越到後來越需要數年時間整理好內政,才能進行大規模的征伐。
而1234年到1279年期間,蒙古帝國先後有貴由、蒙哥、忽必烈(阿里不哥)
三次汗位更迭,這給了南宋以許多喘息之機。特別是1259年,蒙哥死後,
忽必烈本來形勢大好,鄂州攻破可能性很大,但是忽必烈必須回去爭奪汗位,
而不得不放棄了對南宋的進攻。而等忽必烈再次進軍南宋,已經是在8年後
的1267年。
因此,蒙古滅亡南宋持續了40餘年是多方面的,蒙古帝國面臨著內部的一次
次調整,南宋擁有了地理、人和兩大因素,甚至可以說非常幸運,然而南宋
君臣面對一次次的調整的機會,君臣卻沉迷於聲色犬馬、爭權奪利,最終還
是難以保全家國。
>資訊來源如下揭網址(點入網址;即出現原文字暨照片!)
https://mp.weixin.qq.com/s/tcd6rYJRB9vehXxPQsniEg
感謝>廖德淘先生2019/10/29 (週二) Email 轉貼提供分享
本會為內政部登記合法之非營利社團法人,接受捐款,並可憑據依法報稅。
懇請大力支持,共襄盛舉,俾得圓滿實現本會任務,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