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檔案屋 今天
公元前479年,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去世,享年73歲。關於孔子,
教科書是這樣說的,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名、字、哪
里人,都說得很清楚。唯獨沒有說他姓什麼?
也許,你會覺得我是在脫褲子放屁,孔子不就姓孔嗎?還能姓什麼?
可是,我要是告訴你孔子其實是姓“子”呢?那孔子豈不是應該叫做“子子”?
你還別說,按姓+名這樣的叫法,還真應該叫“子子”。
這要從中國古代的姓、氏說起。
在今天,我們往往把姓氏混為一談,姓就是氏,氏就是姓。但古代不是這
樣,姓和氏是有嚴格區別的。
姓的產生,從字形就可以推測,它是以母系血緣為紐帶的。上古時代,人
類先為母系社會,男人們都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結果就是生下孩子不知
道自己老爸是誰。那時候女性還強勢,根本不鳥那些提上褲子不認人的男
人們,你們不管,老娘自己養。
孩子長大了要結婚,但是不能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通婚。在這種情況下,
為了辨明血緣和世系,就產生了“姓”。
這就是“姓”的最初起源。在母系社會時,姓是跟隨女性祖先的,到了父系
社會,姓則是跟隨父系祖先的。古代同姓不得通婚,所以姓的一個重要功
能就是“別婚姻”。
說簡單點,“姓”最初就是為了區別自己人和外人。
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本“姓”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於是,又產生了在同
姓內部劃分自己人和外人的需求。“氏”的出現就是滿足這種需求的產物,
逐漸成為家族的標誌。到了後來,人們一看到某個家族的“氏”,就可以馬
上判斷出它的高低貴賤。
“氏”的來源主要有國名、封地、住地、官爵等十二種。這樣一來,就會產
生“氏”的撞車,也就是雖然不同姓,但氏的名稱卻一樣。
所以,姓氏的重要作用就是古書所說的“別婚姻,明貴賤”。
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同姓之間的血緣關係日漸淡薄。春秋時期,同姓不通婚的原則就開
始鬆動了。原因就是經過長時間的傳承,所謂同姓之間的血緣關係已經很
疏遠了。
第二,社會制度的變化。隨著戰國時期各國相繼變法,原先的宗法制度被
突破,產生了以軍功獲爵位的平民貴族。這些新興力量必然要對舊有的姓
氏製度發起挑戰,導致“氏”別貴賤的功能進一步弱化。比如,漢朝開國皇
帝劉邦,本就是一介平民,他只知道自己頭上頂著個“劉”的帽子,至於是
姓是氏,他是毫不關心的。就是算他想關心,他也肯定已經弄不清了。
第三,郡縣制的全面推行。秦朝建立後,以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原來貴
族頭上的“氏”已不再顯得高貴。氏只剩下了區別血緣關係的作用。
在這樣的形勢下,原先附加在姓氏頭上的許多功能被剝離,姓、氏再無相
區分的必要。
“子”姓來源於舜的部下契。當年,舜把契封在商地,賜姓“子”。契的十三
代孫就是商湯,滅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周朝建立後,為了安撫商朝貴族,
就把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封在商丘,建立了宋國。微子啟死後,微子仲繼位,
這個微子仲就是孔子的十四世祖。
從孔子的十世祖弗父何沒能當上國君,但仍是宋公室成員。一直到了六世
祖孔父嘉,按照當時禮制,“五世親盡,別為一族”,就是說孔父嘉不再列
為公室成員,而是另外列為一族。既然“別為一族”,就要取個“氏”以示區
別。於是,就取孔父嘉之“孔”為氏。
雖然從孔父嘉開始以“孔”為氏,但翻開孔子的世系,你就會發現孔子祖先
的名字都很奇怪。如爸爸叫叔孫紇,爺爺叫伯夏,沒有一個是以“子”姓開
頭的。
這與先秦時期的稱呼習慣有關。那時,對男子的稱呼往往不以姓氏開頭,
而是習慣字+名。比如叔孫紇,叔孫是字,紇是名;孔父嘉,孔父是字,
嘉是名。
也是從春秋時期開始,氏的重要性逐漸顯現。所以,孔子以後,就逐漸
將“氏”冠在名前固定了下來。比如孔子的兒子孔鯉,再沒有稱他為伯魚鯉。
>資訊來源如下揭網址(點入網址;即出現原文字暨照片!)
https://mp.weixin.qq.com/s/BZWG1OEZCBCOyM0b64rUsQ
本會為內政部登記合法之非營利社團法人,接受捐款,並可憑據依法報稅。
懇請大力支持,共襄盛舉,俾得圓滿實現本會任務,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