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拾遺 今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四大文明古國唯一沒有斷層的國家,上
下五千年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瑰寶。建國以來,隨著考古技術的成熟
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文物展現在世人的眼前,這些珍貴的文物
無一不是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歷史遺存,無一不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然而,由於年代久遠,文物的保存歷來是考古界的一大難題,稍有不慎,這
些珍貴的文物就有可能飛灰湮滅,所以但凡出土的文物無一不是精心保護,
如果技術水平達不到,寧願不發掘也不會讓其受到損傷。然而,有這麼一件
珍貴的文物,出土後露天而放,沒有任何保護措施,這是怎麼回事呢?
1989年,在三峽工程的推進過程中,專家無意在山西永濟發現了黃河蒲津
渡遺址,隨之“出土”的還有四隻碩大的鐵牛,這些鐵牛每尊高約1.9米,長約
3米,寬約1.3米,牛尾後有橫軸,直徑約0.4米,長約2.3米。軸頭有紋飾,
各軸不同,分別有連珠飾、菱花、卷草、蓮花等。每隻約重30噸,加上底盤,
可達到70噸!
當時鐵牛的發現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如此“龐然大物”在黃河底下發現,不免
讓人產生一些“怪力亂神”的想法,我國自古就有“寶塔鎮河妖”的說法,難道
這些鐵牛是河神所化,用來鎮守黃河的水怪?
河神化身之說當然是無稽之談,不過“鎮守”之說倒是確有其事,《易經》說;
“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鑄鐵牛置於河岸,對肆意氾濫的黃河水是一種
震懾,象徵著攔擋洪水、征服水患,造福於人民。考古學家經過多番考察,
最終確定,這四隻鐵牛應該是唐開元十三年( 725),唐玄宗為穩固蒲津浮
橋,維繫秦晉交通而鑄,距今已有一千兩百年的歷史,這可是真正的“老古
董”了!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一下蒲津渡遺址了,蒲津渡是古代黃河大渡口之一,在
此建橋的歷史已久,《春秋左傳》記載: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晉,造舟於
河。《初學記》:“公子咸造舟處在蒲板夏陽津,今蒲津浮橋是也。”
幾乎歷朝歷代都會在蒲津渡鑄橋,換句話說,蒲津渡之地,凝聚著歷朝歷代
在橋樑交通,水患治理,鑄造工藝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更能反應出歷朝歷
代黃河水位的變化,河道的變遷。
所以,蒲津渡遺址的發現,意義重大,而發現的四隻黃河鐵牛作為蒲津渡浮
橋的穩固之物,意義不言而喻,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曾說過:“浮橋地
錨中,以浦津橋鐵牛錨最為著名”。
鐵牛的發現容易,如何保護卻讓專家們頭疼不已,鐵質文物的保存向來是一
個老大難的問題,在世界上也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鐵器與空氣中的水分接
觸後,極易生鏽,倘若保護不力,這四隻珍貴的鐵牛極有可能被鏽跡所“吞
噬”,從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是我們絕對不允許的!當初河北滄州鐵
獅子“鎮海吼”,就是由於保護不力,鏽跡斑斑,幾近崩潰,讓人無比惋惜和
心痛,前車之鑑後事之師,同樣的錯誤絕不可再犯!
專家們為此專門成立了保護小組,研討如何妥善保護黃河鐵牛,研究過程中,
有些專家提出了一個“驚人”的建議,那就是不去保護,完全露天放置,人工
不要太多的干預,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專家發現,這四隻鐵牛鑄造已有一千兩百多年,沉在水底也有幾百年,
但是被撈上來後神態栩栩如生,身上的花紋清晰可見,主體幾乎沒有繡跡,
這說明古人在鑄造之時已經考慮到了鐵鏽的問題,必然是經過特殊的處理,
否則決計不可能沉在水底幾百年不腐不爛!
所以專家大膽建議,不去刻意的保護,也不要人為太多的干預,任其自然
發展,看看效果如何。事實證明,專家的猜想是正確的,黃河鐵牛自1989
年出水,距今已有三十年的歷史,這三十年間,露天而置的鐵牛主體幾乎
沒有任何繡跡!
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有人猜測古人鑄造
工藝不成熟,鑄造鐵牛所使用的鐵必然有很多雜質,所以不易生鏽,也有
人說,古人在其身上塗有防腐層。真相究竟如何,留待後人揭曉!
>資訊來源如下揭網址(點入網址;即出現原文字暨照片!)
https://mp.weixin.qq.com/s/c9Stb2ie3b1njwoMUvFGog
(感謝>廖德淘先生2019/10/27 (週日) 下午Email 轉貼提供分享)
本會為內政部登記合法之非營利社團法人,接受捐款,並可憑據依法報稅。
懇請大力支持,共襄盛舉,俾得圓滿實現本會任務,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