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九親文化 昨天
“冠冕”並不皆“堂皇”
“冠冕堂皇”是一個成語,比喻外表很體面然而實際並不如此。但在
古代,“冠”和“冕”二者的詞義所指並不太一樣。
帽子古代稱首服,“冠”在古漢語裡第一個意思就是首服的通稱。
古時,人的社會身份不一樣,“冠”也就不一樣:庶人戴的為緇布冠。緇為
深黑色,緇布冠就是深黑色的布所製的帽子。而大夫和士戴的是玄冠,用
黑繒製成。玄也是一種顏色,是淺黑色。
冠的第二個意思是冠禮。冠禮是男子的成人禮,士二十而冠。
與冠相比,冕的地位要高得多,冕為首服之最尊者。
冕的大致規格如下:上面是木板,木板外包麻布,上面是黑色,下面是
紅色。一般來說,只有天子、諸侯、卿大夫才有資格戴冕。
因此“冠冕”雖然連用,但二者卻有嚴格的區分,冠和冕內部又有很多差別,
所以冠冕並不皆堂皇。
“笑納”並非 笑著納
中國自古就號稱禮儀之邦,說話講究一個“禮”字。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逐漸遠離了繁文縟節,一些文明禮貌用語也漸漸
在我們的生活中隱去,但偶爾看到和聽到的卻常常是誤用。
比如“笑納”一詞,“納”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則是“嘲笑”、
“哂笑”之意。
“笑納”的意思是說,自己送給對方的東西不好,不成敬意,讓對方笑話了。
所以應是“自己送禮物請對方笑納”。
而有人把“笑”錯誤地理解為“高興”,是因為高興而笑,所以會說對方送的
禮物自己笑納了。
“笑納”被用錯的情況還有另外一種。
在某地曾見到道路上懸掛著這樣一條橫幅:“做好東道主,笑納遠方客。”
客人可以“笑納”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從“笑納”一詞本義來看,它是有專指範圍的,只能納物,不能納人。
“笑納遠方客”,從字面上解釋,即要對方把“遠方客”作為禮物收入。這不
成了笑料了嗎?
把人作為禮品請對方“笑納”,這多少有點不人道了吧!
相信這是誤解了“笑納”一詞的真正意思,如把“笑納”改為“笑迎”,應當是
正確的。
“先喝為敬”有淵源
在社交場合尤其是晚宴、午宴之時,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社交辭令就是
“先乾為敬”。
有些人也許以為這是現代人的發明,其實不然, “先乾為敬”的勸酒方式
是從傳統文化里延伸出來的,堪稱源遠有自。
古人居所一般都是堂室結構,這種建築有堂有室。
堂在前,室在後,堂大於室。堂室之間,隔著一堵牆,牆外屬堂上,牆裡
屬室內。堂上不住人,是古人議事、行禮、交際之所在。
舉行禮節活動時,室內以東向為尊,即席上最尊貴的人面東而坐;堂上則
以南向為尊,最尊貴的客人南向而坐。
按照這種尊卑長幼排序坐好之後,酒席就可以開始了。
喝酒時,主人必須先於客人飲酒,是為“獻”。
這種禮俗起源很悠久,主人先飲,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裡無毒”,可以放
心飲用之意(這一點,與通過握手錶明雙方手裡都沒有暗藏凶器的思路很
接近)。
主人飲過之後,客人亦須飲酒以回敬主人,是為“酢”,亦稱“報”。之後,
主人為勸客人多飲,自己必先飲以倡之,是為“酬”。
客人在主人飲過之後也舉起酒杯暢飲,是為“應酬”,即以此回應主人的
厚意。
這樣的禮俗慢慢延伸下來,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先喝為敬”。
現在人們在酒宴間也都是先進酒於賓為敬,為了勸客人飲酒,主人常自己
先乾一杯。這也許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源遠流長的酒文化之具體而微的體
現吧。
知道了這樣的規矩,我們不僅知道了“應酬”的來歷,對於我們在酒席之上
如何應對才不失禮貌也會有所幫助。
“五服”並非五件衣
“五服”這個詞在現代漢語裡出現的頻率雖然不算太高,但在傳統文化里,
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詞。
“五服”本身又是一個詞義十分複雜的詞。它可以作為計量單位。
作為計量單位用的時候,王畿之外,每五百里為一服。由近及遠,分別稱
為侯服、甸服、綏服、要服、荒服。
同時,五服也可以指禮儀中的“吉服”和“兇服”。
吉服之五服,指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等之服裝樣式。
而兇服之“五服”是喪服的五種依親疏差等分出來的五等服裝。
中國封建社會是由父系家族組成的社會,以父宗為重。
其親屬範圍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係後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孫的九個
世代,通常稱為本宗九族。在此範圍內的親屬,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
為有服親屬,需要服喪。親者喪服重,疏者喪服輕。
服制按服喪期限及喪服粗細的不同,分為五種,就是所謂的五服:
1、斬衰,用極粗生麻佈為喪服,不縫衣旁及下邊。
2、齊衰,用次等粗生麻布,縫衣旁及下邊。
3、大功,用粗熟佈為喪服。
4、小功,用稍粗熟佈為喪服。
5、緦麻,用稍細熟佈為喪服。緦麻是最輕的服,表示邊緣親屬。
“五服”之外,基本上就不用再穿喪服了。因此,“五服”在實際上也代表了
血緣的親疏遠近。
到目前為止,在中國農村的很多地方,依然保留著“五服”這種說法,只是
這種說法更偏重於指家族血緣關係的遠近。
譬如,有時人們說自己和另外一個人的關係時,往往這樣說,我們兩家已
經出了“五服”。這意思也就是說,他們擁有共同的祖先至少已經是五代之
前了。
“慈母”曾是傷心事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是唐詩中最為
溫馨的一首詩,在華語圈中家喻戶曉。
我們太習慣於說“慈母嚴父”了,以至於我們自然地就認為“慈母”就是“慈祥
的母親”。
其實,在中國古代,曾有個專門的稱謂叫“慈母”,對於這個“慈母”來說,
“慈母”之“慈”與“慈祥”無關, “慈母”本來是件傷心往事。
“慈母”最早出現於《儀禮》。
《儀禮》對成為“慈母”的條件作了諸多令人張口結舌的限定:“慈母者,
何也?傳曰:妾之無子者,妾子無母者,父命妾曰:女以為子。命子曰:
女以為母。”
由此可知,不是隨便哪個女人都可以成為慈母,也不是哪個兒子隨便都可
以擁有慈母。
“三長兩短” 指棺材
“三長兩短”常用來指意外的災禍或者危險的事情,那麼它又是源於什麼呢?
在鄉下人們是很忌諱說“三長兩短”的。
通常認為,三長兩短指的是未蓋上蓋兒的棺材,因為用來裝死屍的棺材正
好由三塊長木板、兩塊短木板構成一個匣子。
所以在人們看來,這個詞有些不吉利的意思。
“三長兩短”特指棺材的說法猛一聽不無道理,但仔細推敲一下就覺得這種
解釋有些不妥當了。
如果指的是棺材,那麼應該是有棺材蓋的;人死後棺材豈能不蓋上蓋兒?
不蓋之棺焉能下葬?
可是,如果有了棺材蓋,那就不應當是“三長兩短”,而是四長兩短了?
可見,這種解釋有些牽強。
那麼,“三長兩短”究竟指的是什麼呢?
據《禮記·檀弓上》記載,古時棺木不用釘子,人們是用皮條把棺材底與蓋
捆合在一起的。橫的方向捆三道,縱的方向捆兩道。橫的方向木板長,縱
的方向木板短,“三長兩短”即源於此。
到後來,人們用釘子釘棺蓋,既方便又快捷,三長兩短的捆棺材皮條也隨
之消失。但是,這個詞語卻一直流傳下來,在生活中經常使用。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火葬的推行,棺材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如果連棺材都絕蹟的話,那麼把“三長兩短”指作棺材的說法也會像三長兩
短的捆棺材的皮條一樣消失。
那個時候,恐怕知道“三長兩短”來歷的人會更少了。
“三教九流”話職業
在形容各色人等時,人們往往會用“三教九流”來概括。那麼,“三教九流”
的說法究竟從何而來?“三教九流”指的是哪些人?
“三教九流”一般都被人理解為古代職業的名稱,並被認為這是泛指舊時下
層社會闖蕩江湖從事各種行業的人。古代白話小說中的“三教九流”,往往
含有貶義。
但其實,“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三教”排列順序的先後,始於
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
《北史·周高祖紀》:“帝(武帝宇文邕)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後,以儒教為先,
道教次之,佛教為後。”
最初的“九流”,指的是先秦的九個學術流派,見於《漢書·藝文志》。
這九個學派是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
農家。
後來,“九流”被用來代表社會上的各行各業,在“九流”中,又分為
“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
“中九流”是:舉子、醫生、相命、丹青(賣畫人)、書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師爺、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時妖(拐騙及巫婆)、
盜、竊、娼。
事實上,“三教”和“九流”的名稱,在最初並不含有貶義,只不過是對不同
人群的概稱而已。
自唐人撰《春秋穀梁序》中,把“九流”和“異端”並列後,加之佛教、道教
迷信日盛,後人就用“三教九流”來泛指社會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門、各行
各業各式人物,從此含有貶義了。
“萬歲”原本不是指皇帝
在看歷史劇時,經常會看到皇帝早朝的場面。但見文武眾臣跪下,連聲
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所以人們常把“萬歲”與皇帝聯繫起來,認為“萬歲”就是皇帝,皇帝就是
“萬歲爺”。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萬歲”一詞的產生與皇帝並沒有多大
關係。
西周時期,尚無“萬歲”一詞,但有“萬年無疆”、“萬壽”的記載,它並不是
專對天子的讚稱,僅僅是一種行文的款式,也可以刻在鑄鼎上。
從戰國到漢武帝之前,“萬歲”這個詞時常出現,但並非是帝王專用,可分兩
類:其一說死期,如劉邦定都關中後,曾說:“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
魄猶樂思沛。”
其二表示歡呼,如楚漢爭霸時,項羽放回劉邦的家眷時,漢軍也曾“高呼
萬歲”。
至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萬歲”被儒家定於皇帝一人。
從此,“萬歲”成了皇帝的代名詞,只有對皇帝才稱“萬歲”。
而歷史劇中朝拜皇帝的場面,也和史實不符。
《漢書·武帝本紀》記載:元封元年春,武帝登臨嵩山,隨從的吏卒們都聽
到了山中隱隱傳來了三聲高呼萬歲的聲音。其實這很可能是山中回音,可
是統治者卻視作“祥瑞”,把“山呼萬歲”定為臣子朝見皇帝的定儀,稱做
“山呼”。
《元史·禮樂志》裡對“山呼”的儀式有更詳細的記載:凡朝見皇帝的臣子跪
左膝,掌管朝見的司儀官高喊“山呼”,眾臣叩頭並應和說: “萬歲!”司儀官
再喊“山呼”,臣子還得像前次一樣。
最後司儀官高喊:“再山呼!”朝見的人再叩頭,應和說:“萬萬歲!”
如此可見, “萬歲”原本不是指皇帝,而“山呼萬歲”也非“三呼萬歲”。
“長袖善舞”不跳舞
水袖是演員戲服衣袖前端的白色部分,原是代表古人襯衣的衣袖。
但是,我們絕不能把戲曲演員精湛的水袖表演稱之為“長袖善舞”。
“長袖善舞”一詞語出《韓非子·五蠹》,原句為“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意思是說,袖子長,有利於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後形
容有財勢會耍手腕的人,善於鑽營,會走門路。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范雎、蔡澤兩人的傳記時曾引用過這個詞語。
因為兩人都是極有口才、能言善論的說客,所以他們取得了秦王的信任。
在戰國時代,辯士並不少,但像這兩人一樣能相繼取得秦的信任而為卿、
相的也不多見。
所以,司馬遷評論道,韓非子說的“長袖善舞,多錢善賈”,確是有理!
意思是說,范雎和蔡澤兩人就像舞蹈者有更美的舞衣、經商者有更多的本
錢一樣,他們有比別人更強的辯才。對這兩人施展手段因而吃得開的行為
有所諷刺。
來源:頭條號 讀史
請點入下揭網址瀏覽(點入網址;即出現原文暨照片!)>
https://mp.weixin.qq.com/s/-sl2cldAVF3M4lw-NIdnfw
本會為內政部登記合法之非營利社團法人,接受捐款,並可憑據依法報稅。
懇請大力支持,共襄盛舉,俾得圓滿實現本會任務,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