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4日 01:24 林金源)
近日媒體最常見的字眼,是完全不符合中文語法、邏輯的「奧步」二字。
「奧步」意指骯髒、齷齪的招數,但這和「奧」字毫不相干。
陳修主編的《台灣話大詞典》指出:「凡物腐為餲,餲味為臭。」餲人指
不德不義之人,餲面指面相難看,餲貨指不好之物,餲婊是罵臭賤女人。
「餲」國語讀做「艾」,閩南語讀做「奧」。選舉奧步應更正為「餲步」。
中文非拼音文字,象形、會意才是它的基礎本質。台灣光復後,「國語推
行委員會」和《國語日報》的領導者,大多來自大陸。他們不但不排斥閩
南語,還提倡利用閩南語學國語。因為閩南話是漢語的一種方言,兩者的
語法基本相同,所用的文字完全一樣,語音上也有規律的對應關係。利用
漢語方言(閩南語)學習漢語普通話(國語),是合理可行的捷徑。
可嘆當今台灣已經無人在意閩南語與中文的連結。台語(應稱閩南語)如
果以音害義,變成拼音文字,不但毫無邏輯可言,間接也成為「去中國化」
的幫凶。台獨詩人在報上寫出「竹篙鬥菜刀」一詞,不懂閩南語者實在很
難理解竹篙和菜刀為何「爭鬥」、「打鬥」?其實這句閩南諺語的原意,
是指把竹篙和菜刀(風馬牛不相干的二物)「兜」在一起。
大報標題也出現過「青青菜菜」、「好野人」、「走鐘」等怪詞,如把它
們改成「請採」(或「請裁」、「卿裁」)、「豪業人」、「走精」,就
可表達隨便(或悉聽尊便)、富豪、失了準頭等意思。至於閩南語電視節
目字幕的荒誕,就難以勝數了。
從官員、媒體到學者,喜用「踹共」一詞,要求對方「出來講」明白。但
這詞實在不雅,帶有挑釁、叫陣的江湖味。「創三小」被用來表達不滿對
方的胡鬧,它的原字應是「創啥滫」。「滫」是米泔水,引申為精液。
「滫」國語讀做「朽」,閩南語讀做「洨」。我自幼被禁止說「創啥滫」,
文盲的家母都知那是粗鄙的閩南語。
對閩南語還有一絲敬意的作者、媒體,只要備一辭典,就可讓閩南語從粗
俗、無厘頭、有音無義的呢喃,回歸為高尚、有理的語言。
(作者為遠望雜誌社社長)
>資訊來源如下揭網址
http://push.turnnewsapp.com/content/20181124000644-262114
本會為內政部登記合法之非營利社團法人,接受捐款,並可憑據依法報稅。
懇請大力支持,共襄盛舉,俾得圓滿實現本會任務,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