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入下揭網址瀏覽(點入網址;即出現原文暨照片!)>
https://mp.weixin.qq.com/s/x9bg6GZeiRtrD-cHEfVG2Q
(按:為了方便您的閱讀;爰將上揭資訊來源之網址內容簡體字,變更為繁體字!)
世界歷史 今天
說起古代的中華大地,經常會提及它的一個別稱,九州。
關於“九州”是哪九個州,歷代劃分有所不同。
見於古籍的《周禮》《禹貢》《呂氏春秋》《爾雅》等就有多個版本。
這裡我們不去細究九州的劃分,但我們藉用這個概念,將中國約略畫成一個
九宮格,就有了中國歷史上的九大軍事戰略要地。
我先把這個九宮格畫出來,然後再一一加以解說。
關中、山西、河北、漢中、中原、山東、巴蜀、荊楚、江東
現在,建議大家手邊準備一幅中國地形圖,下面我們會具體來說說這九個
地區的地形結構。
其間會多次提到山脈、河流、城市,如果對照地圖,看起來會更加有趣一些。
評價一個地方是不是戰略要地,主要就是兩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
也就是古人常說的山川之險。
山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飛機發明之前,高山幾乎就等於不可逾越。
那麼在山脈之間的一些谷道,就成了連接兩大區域間的唯一通道。
歷史上又經常在這些谷道上修築一些易守難攻的關隘,就成了兵家必爭的
咽喉要道。
河流同樣具有防禦作用,但不如山脈那樣明顯。
然而河流卻同時具有另外兩大功效:一,交通運輸;二,農田灌溉。
一個光險要而沒有經濟實力的地域是缺乏戰略價值的,因而山、水兩要素,
必不可少。
就這兩條而論,中華大地上最為得天獨厚的地方,莫過於秦國的故土——
關中。
01.
關中
在中國歷史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關中都是絕對的天下第一重地。
這重地的中心,就是中國第一古都,長安。
長安周圍,是渭河、涇河、洛河以及它們的支流所衝出來的一些平原,
統稱關中平原。
週族人的老家,秦國的老家,都在這附近。
因此這裡也是中國開發最早的地區,沃野千里,人煙稠密。
這些河的許多支流,都從長安旁邊流過,古有“八水繞長安”之說(涇、
渭、灞、滻、豐、鎬、潦、潏),簡直就是天然的護城河。
秦與西漢年間,又不斷在此地修建水渠,使得長安周邊無論是交通還是
防禦,都極其發達。
這說的是關中的腹心之地。
下面再向外延伸,說說關中的四面邊界。
關中最紮實的邊界,當屬南邊的秦嶺。
秦嶺是相當險峻的一條山脈,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就有好幾座,以奇絕
壯美著稱的華山也是秦嶺的一支(不過海拔只有1000米左右)。
諸峰之中最重要的,是秦嶺東段的崤山。
我們還記得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殲滅戰,先軫導演的崤山之戰就發生在
這裡。
到戰國初期,秦國就在崤山北麓上修建起了一座天下名關——函谷關。
函谷關
函谷關夾在崤山與黃河之間,旁邊就是三門峽,與中條山隔河相望。
也就是說,無論從南邊還是北邊,除非大範圍迂迴,否則很難繞過這裡。
它牢牢扼住了關中與中原的咽喉。
只要守住這裡,中原勢力很難進入關中。
戰國時代,就有好多次多國部隊攻打函谷關未遂的事情。
除了南邊的秦嶺之外,關中西邊是隴山,北邊也是群山環繞,只有東部邊界
的黃河算是稍稍容易過的地方了。
所以戰國時期秦魏對河西之地展開激烈爭奪,爭的其實就是關中的門戶。
另外,除卻函谷關,關中東南有武關通向中原,西南有散關通向漢中,
西北蕭關則是長安出發的絲綢之路上的重地。
這四關史稱“關中四塞”,差不多是進出關中最直接的四個直線出入口。
其餘的路,走起來就不大方便了。
這一點我們後面還會提到。
關中就成了進可攻、退可守,安全而又富庶,這就難怪“得關中者王天下”了。
山西(西邊和南邊的黃河邊界很明顯,大家注意一下東邊的太行邊界)
02.
山西
從關中向東,便是山西。
所謂“山西”,是說太行山脈以西,指的是黃河“幾”字右下角的直角彎與
太行山夾出來的一個長條地帶。
這也算是一個被包起來的地方。
東面太行山脈極長,其間只有著名的太行八陘與東面的河北相通。
它西面和南面的黃河內岸還有呂梁山、中條山為屏障,北面便是中華與蒙古
草原的重要分界線陰山山脈。
陰山以南,雲中、雁門這等重要關隘把守著中國的北面門戶。
整個山西地區,就像楔子一樣插進關中與河北之間,是整個中國北方的樞紐
地帶。
戰國時秦圖大業,商鞅力主首先攻魏;楚漢相爭韓信略定北方,也自山西始。
日後更有不計其數的大戰在山西地帶展開。
但山西內部的地形,就不像關中那麼好。
雖然一條汾河貫穿南北,可其間大小山脈交錯縱橫,使得山西很容易分裂成
小的政治集團,所以歷史上經常由外部力量統一山西。
而山西一旦統一起來,由於它四面均易守難攻,就成了一個極佳的戰略地帶。
03.
河北
從山西向東,來到河北。
河北,自是指黃河以北。
它南面是黃河,東、西、北三面又分別由渤海、太行山、燕山所包,據此
亦可割據一方。
然而河北之地,沒有關中八百里秦川的富庶,也不如汾河流域各平原豐饒,
反而還飽受黃河改道的水患。
自古它都不是一個經濟發達地區。
但有一點,河北民風彪悍。
燕趙多悲歌慷慨之士,自古聞名天下。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河北更是中國騎兵的重要產地。
因此,憑藉河北精兵,妥善運用,亦可與天下爭雄。
04.
山東
由河北向南跨過黃河,便是山東。
前面講關中、山西、河北,都說了四面屏障。
可是對山東來說,沒有。
它除了東面的渤海、黃海算是安全之外,其餘三面,幾乎無險可守。
整個山東地區一馬平川,一打就穿。
戰國時樂毅一口氣吃掉整個齊國,然後田單又一口氣將整個齊國吃回來,
這種事情,也只有在山東地區才會出現。
但山東卻又是兵家必爭之地,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這裡很富。
山東漁鹽之利天下聞名,而且山東也是中國傳統的工商業發達地區。
平原之上,糧食自然也相當充足。
此地便成了歷史上重要的經濟基地。
對於山東的戰略地位,清代地理大家顧祖禹在他的名作《讀史方輿紀要》中
寫道:”山東以自守則易弱以亡,以攻人則足以自強而集事。“堪稱至理。
05.
中原
山東向西,便是古代中國的中心地帶,自古戰事最為激烈的地區——
中原。
逐鹿中原、問鼎中原……儘管沒有什麼割據勢力是從中原起兵的,但任何有
野心的人物,心裡都裝著一個中原之夢。
至於中原地區究竟是個什麼概念,說起來卻有些複雜。
我們只得將其再細分,劃成四個小區域:三川、河內、南陽、淮上。
西北,為三川河谷。
所謂三川,指的是黃河、伊河、洛河沖積出來的小平原,中原重鎮洛陽正位
於其上。
三川地區除了北臨黃河之外,三面環山。
山間亦有險關,西面是函谷,東面是成皋,南面是伊闕,北面是黃河南岸的
重要渡口孟津。
這四處都是歷史上的知名地帶。
函谷自不必提;當年劉邦為了給韓信的戰略包圍贏得時間,頂住項羽的瘋狂
進攻,守的便是成皋;戰國時秦國與魏、韓爭奪伊闕,白起斬殺二十四萬人,
足見此地之重要;周武王”八百諸侯會孟津“,雖有傳說成分,但也能說明
孟津的地位。
三川河谷,可謂中原的重中之重。
西南,為南陽盆地。
此地地勢雖說不上有多險要,但確實是兵家必爭的樞紐之地。
它北面,是中原重地洛陽;西北面的武關是關中門戶;南面的漢水、方城山
又是荊楚的門戶;另兼西接漢中、東臨江淮,四通八達,不可不取。
歷史上,圍繞南陽盆地兩大重鎮宛城、襄陽,發生的戰爭故事數不勝數。
東南,為淮河上游地區。
此地最大的特點,河流眾多,淮河、汝河、潁河、渦河、汴河等等,水運
發達,堪稱中原水系的命脈所在。
我們知道在古代,河運極其重要,走水路比走陸路便宜太多。
因而掌握這片地區,對於本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又加上南面靠著大別山,是中原少見的有所屏障之地。
東北,是太行山與黃河夾出的一個區域,是關中、山西、河北、中原之間的
一個過渡地區。
漢代在此置河內郡,郡治在今河南沁陽地區。
在劉秀統一戰爭中,此地便被劉秀定為兵馬、糧草的轉運中心。
可見這裡與中原其它地區一樣,起著至關重要的樞紐作用。
以上講到的五大戰略要地,主要位於黃河流域,基本屬於我們概念中的北方。
在歷史進行到公元前後,中國北方的生產力水平,遠勝南方。
整個中原:
西北洛陽附近為三川河谷
西南以襄陽、南陽(即宛城)為中心為南陽盆地
東南為淮河上游
東北黃河流域為河內
06.
漢中
中原西邊,為漢中。
漢中地區,是秦嶺和巴山之間夾出來的一個長條地帶。
秦嶺隔開了漢中與關中,巴山則把漢中與巴蜀分在兩側。
漢中這個地方,在九大戰略要地裡面差不多是最小的。
單獨占據漢中,很難成事,必須要向關中或者巴蜀挺進,才能把根據地
建得更加厚實。
所以漢中的意義,主要在於與關中和巴蜀的聯繫。
漢中與關中隔著秦嶺,其間只開了四條谷道曲折相通。
自西向東,分別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
陳倉道自不必說,韓信暗度陳倉之策已是中國戰史的經典,它的北口正是
關中四塞之一的散關。
褒斜道並不出名,但卻開發最早,當年司馬錯正是從此道進入漢中,進而
拿下蜀地的。
儻駱道最為險峻,極少用兵,更加少為人知。
而子午道卻由於《三國演義》的宣傳而極其有名。
它實際上是公元5年才開發出來的,而且相比其它的谷道也有些繞遠,
當時不太受重視,所以魏延才覺得能起到奇襲的效果。
至於漢中與巴蜀間的巴山之中,谷道更少,只有兩條。
其中直通成都的叫金牛道,由於路途最短,最直接,所以為兵家必爭。
道上的劍門關也是古代名關之一,李白《蜀道難》中創造的名句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就是說這兒的。
金牛道東邊,還有條米倉道,就需要從巴中、閬中,繞到成都了。
07.
巴蜀
下面我們就順著這兩條谷道穿過大巴山脈,來說說巴蜀之地。
就防禦的角度而言,巴蜀比關中更加穩固。
其南面是雲貴高原,西面是青藏高原,敵人根本不可能攻上。
僅有的兩條通路,在北邊和東邊。
北邊我們說過了,掐住劍門關,守住米倉道,便可保巴蜀腹心成都的安全。
而巴蜀的東面門戶,在重慶。
重慶是全國有名的山城,因此從東面陸路進攻巴蜀,幾乎不可能,只能走
長江水路。
而巴蜀又位居長江上游,順流而下易,逆流而上難,加之有三峽阻隔,
可謂萬無一失。
所以說,巴蜀之險,幾不可破。
但這裡有個問題,就是崇山峻嶺太多,外面不容易進去,裡面也不容易出來。
因此巴蜀最容易出現局部割據的勢力。
然而,一旦巴蜀脫出局域,則變得極其重要。
與東面的荊楚相連,則佔盡長江天險,足以與北方抗衡;與北面的關中、
漢中相連,則可順流而下,直取荊楚、中原。
加之成都平原也是一個巨大糧倉,使得巴蜀雖不是兵家必爭(因為很難打
下來),卻是得之可安天下的重地。
08.
荊楚
從巴蜀向東,跨過長江三峽,便是荊楚之地。
這是整個南方的樞紐地帶。
與巴蜀相連,則順江而下,江東岌岌可危;與江東相連,則據守三峽,
足可困死巴蜀;又憑藉長江、漢水之險,堪與北方對峙。
任何一個立足於南方的政權,如果不拿到荊楚,就不會任何前途。
因此,有人統計說《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裡有七十二回提到荊州,就是
這個道理。
中國歷史越往後發展,長江流域越發重要。
09.
江東
我們再從荊楚順江而下,便來到了我們九宮地域的最後一站——江東。
由於長江在安徽境內拐向東北,所以長江中下游的皖東南、江浙一帶,
歷史上又稱江東。此地是中國地圖上水網最密集的一個地方。
因而北方鐵騎要想從此地跨江南渡,幾乎不可能,必須取道荊楚。
因而江東政權只要在西線防住荊楚,便足可割據一方。
若能拿下荊楚,便有望爭雄天下。
春秋時期吳國可以置其餘大國於不顧,盯著楚國打,就是這個道理。
只不過沒想到側背出了個越國,才驟然滅亡。
若吳越連成一體,則大事可圖。
又由於發生在江東內部的戰事極少,北方由於戰亂所致的流民大量湧入
江東,使得這個地區在歷史上是越來越發達。
江南魚米之鄉,三江五湖之利,此地便漸漸成為中國新的經濟重心所在。
江東政權的另一個優勢,就在於與它隔江相望的江淮之間地區,常常是各方
勢力的真空地帶。
它便很有機會跨過長江,在江北淮南之地建立根據地,為北進中原做好準備。
10.
簡論
關中、河北,居高臨下,為天下之上游,西北、東北之邊患,泰半源於兩地。
山西又為關中、河北之上游,自古山西攻河北易,河北攻山西難,如高歡之
並爾朱,則追亡逐北之餘也。
劉秀之入河東,則所對皆烏合之眾也。
山西的優點是形式完固,自成一國,應有盡有,春秋時晉以此立國爭霸,
缺點是出擊不如關中、河北平坦方便。
山西呂梁、太行包住的中間類似於一個葫蘆,葫蘆腰容易被切斷。
山東似一小關中,故齊之地,東有大海,西有大河,南有穆陵關,亦非全無
險要可守,且擅漁鹽之富,也是根據地的一選,後期運河發達,更是掐死北
方咽喉,朱元璋取大都,則先定山東,斷其運道,不過確實是利攻不利守。
洛陽西有崤山、函谷,東有滎陽、虎牢,北有黃河、孟津,南有龍門、伊闕,
看似天險,實為天牢,因為從四處險固進至洛陽城下,都只須一天,戰略
縱深狹小,所以張良反對在此建都。
後來李世民滅王世充,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攻占洛陽周圍的據點上,等到佔領
四處險要,反而方便唐軍阻斷救援,王世充空有河南、安徽的大量援兵,只
得做了甕中之鱉,就連來救的竇建德也屯兵虎牢關下,被李世民尋機一併
滅了。
唐軍河陽之潰後,李光弼棄洛陽守河陽,就是把史思明關進了天牢,任自己
揉捏。
可見洛陽看似天險的迷惑性害人不淺啊。
此外,方城山似在伏牛山與桐柏山交界之處,南陽盆地北端,而非南端。
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比喻說法,二地貌似相距甚遠。
楚滅申、鄧,得方城,強則從此進取中原,宰割陳蔡鄭宋,弱則退入方城,
據此自守,晉人懸師在外,束手無策,且由於山西南下不易,晉人行動常比
楚人慢半拍,直至用孟獻子之策築城虎牢,取得戰略前沿。
荀文若曰:昔漢高據關中,光武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致天下。
後漢之世,寇恂則比於蕭何,鄧禹則差強張良,耿弇則彷彿韓信,但又都是
縮水版。
>資訊來源如下揭網址(點入網址;即出現原文暨照片!)
https://mp.weixin.qq.com/s/x9bg6GZeiRtrD-cHEfVG2Q
本會為內政部登記合法之非營利社團法人,接受捐款,並可憑據依法報稅。
懇請大力支持,共襄盛舉,俾得圓滿實現本會任務,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