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念一位離去的矯正前輩---矯正署吳前組長友銘2016-06-28
  •    懷念一位離去的矯正前輩---矯正署吳前組長友銘

    林秀娟

     

    法務部矯正署教化輔導組視察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

     

     

    寫在前面

    今(105)年過年年假結束前,一家人從臺東娘家開車返回臺北時,走過臺9線花東公路,再經蜿蜒曲折的蘇花公路,最後在南澳、蘇澳暫留片刻,登高看見壯闊的蘇澳港,忽然想起自己已經很久沒有來到蘇澳了,也想起這是委員的故鄉,於是往昔一家人和委員的一段美好的緣分和往事就這樣被翻閱,外子鼓勵我寫下來,紀念這樣一位真誠樸實而令人敬重的矯正前輩。

     

    矯正司開啟的緣分

      10多年前,還記得是93年間,我甫從臺中女子監獄教誨師調至法務部矯正司服務,當時剛來到新的工作環境,覺得陌生,也忙於接辦業務,無暇多認識同事,但吳專門委員友銘卻是其中容易引人注意的一位長官,印象中他與人交談時神情專注、輕聲細語,毫無上下階級之分,同事跟他聊天時總顯得輕鬆愉快,甚至興高采烈,到底怎麼回事?原來他有自娛娛人的大肚量,像我這樣內向的人面對他也能輕鬆自在,有次我們聊到彼此的故鄉,他得知我同他一樣出身農村,經歷過艱苦年代,國小童年時期都在繁忙家務、田間農事中度過,鍛鍊出過人的毅力,委員(附註1)更是在青春期經常以扁擔挑重物,他經常笑稱這和他個子不是很高,還有點駝背,兩者有些關係,幸而他的下一代都挺拔表現傲人,讓他頗感欣慰。

     

      當他講到故鄉宜蘭時似乎眼睛會發亮,言談間說的興致盎然,對那片土地充滿了感情,八十多歲年邁的父親仍辛勤耕耘種稻、蔬菜等,也留著一片廣袤的田地等他退休接棒,所以週末假日多半回宜蘭協助農事,大方的他也經常帶著地瓜及家裡收成的農作物跟同事分享。

     

    自然而樸實的風範

      有聽過吃蘋果皮的人,吃橘子皮倒是少見,但是委員說橘子、柚子連皮吃,都是很好的選擇,他也親自嘗試,委員就是這樣讓人印象深刻,很像傳統中世紀躍入現代社會的時空穿梭人。平日行為舉止是道道地地的英國紳士風範,完全無一絲絲的矯揉造作,總是女士優先,高高的職稱總被他拋諸腦後,跟我們平起平坐。

     

      他常拿著公文卷宗夾走到同仁辦公桌旁,輕聲細語地詢問公文內容或給出建議,我原先還很不習慣長官這麼低姿態出現,久而久之也就習以為常,最後像是朋友一般輕鬆交談,資深同仁都稱呼他「Q比」學長。每每有他出現的地方就有歡樂,當同仁聚會場合,總會起鬨拱他上台演唱他拿手的歌劇,也依慣例讓他兼扮壓軸表演,以達到最大的同樂效果,這時候就地取材,使用筷子、布餐巾之類做為頭飾,他也慎重地以最高規格來表演,這樣的反差製造大家聚會的最佳高潮。

     

    音樂藝術的世界

      委員是非常有層次感的人,值得細細品味,乍看感覺好像鄰居阿伯,衣著儉樸,談吐親切,認識後才瞭解他像瓶陳年老酒越沉越香。大家都知道委員是音樂才子,不但懂得欣賞音樂,小提琴琴藝更是高人一等。平時喜愛聆聽歌劇,孝順的女兒特地從德國幫他買了一組音效品質極佳的耳機,讓他在音樂領域獲得最大滿足。此外經常性前往國家劇院或音樂廳欣賞表演,本身也曾公開演奏小提琴;在維也納音樂季更願意花大錢跟團出國聽音樂。

     

      當時矯正署成立太極拳社時,他也積極參與,成為一位死忠社員,不過他對音樂的熱愛更勝於太極拳,所以在每日午休時間,除了每週一次接受太極拳指導老師洗禮外,另外我就請他指導南胡,這似乎也成了他一天當中非常快樂的時光,每次他拿到樂器,眼睛發亮、頓時有光,整個人陶醉在當中,記得我有一次請他示範「賽馬」(附註2)一曲,彈到萬馬奔騰處,琴弦都斷了。後來他輾轉調到臺東戒治所擔任所長一職,除了專注於工作外,很幸運地又遇見同好,當時戒護科曾科長也是南胡高手,公餘之暇,共享難得的音樂盛宴。

     

    難忘赤子之心

      在這五濁世界中,想保有最純淨的赤子之心,何其容易?或許是宜蘭這樣一個人文薈萃的地方才能孕育委員如此的特質,再加上他對大自然的喜愛始終不變,經常赤腳奔放於山林間,也常利用午休時間和三五同事爬後山。矯正署因鄰近山丘,經常有不速之客來訪,各種爬蟲類、虎頭蜂、老鷹等,有次委員在小徑紅泥路上奔跑中踩過一尾蛇,他開懷笑說,感覺冰冰涼涼,那不知名的蛇一定被嚇壞了,看他談笑自如,對大自然的一切包容喜愛,讓人羨慕,也令人讚嘆。委員樂於探訪不同的小徑,也成為我們學習的典範,我自己和家人也學著在林間赤足漫步,放開心胸,那種無拘無束的感受,讓人回到童年無性別之分,盡情奔放,可以想像那種投入大地之母懷抱的喜悅,就像嬰兒讓母親抱著般幸福。

     

    臺灣後山的緣分—臺東、宜蘭

      外子98年間因公務調動,調到臺東,由於臺東市是個山海相會的鄉間小城,為了讓孩子有更多不同生活體驗,也安排二個女兒隨之轉學至當地海邊的復興國小就讀(附註3),她們放學後,經常自由自在跟同學騎腳踏車在市區閒逛遊玩或去借漫畫看書,毫無安全上的顧慮;我自己則週末假日從臺北坐車返鄉,有時與家人逛臺東菜市場,也可以遇見多年未見的國中同學,倍感親切而溫暖。這時適逢委員也從新竹看守所調到臺東戒治所,我和外子也特意去拜訪他。得知他對臺東的熱愛也不亞於我這本地人,經常長跑往返臺東城鎮及鹿野間,沈浸在大地綠野間。

     

      約近2年後,外子再度調動,100年在宜蘭三星落腳,二個女兒也轉至三星國中小學就讀,這也是個自然寧靜的鄉間村莊,過去在臺東如此美好的經驗,也讓我們一家人對宜蘭充滿期待,宜蘭也是後山無工業污染的淨土,透過參加當地舉辦的人文活動,方知不僅風景美,人更美,就是宜蘭人的品味讓宜蘭很不一樣。這樣美好感受也常和委員分享談論,後來委員邀約我們一家人前去蘇澳七星嶺爬山,途中跟隨委員赤腳感受紅泥土的柔軟(臺語宜蘭腔:軟軟lùin),當到達山頂後,那是可以將蘭陽美景盡收眼底,讓人相當感動,從委員的眼界讓我們看到更細膩的宜蘭。這次,委員很隨性的邀約走訪蘇澳,因為二個小孩跟隨外子在宜蘭生活,前一天晚上,我和小女兒甄甄就到臺北市府轉運站搭著葛瑪蘭客運前去羅東會合。次日一早到委員老家見面後,可以感受到鄉下人那種有朋自遠方來歡迎之情,委員忙進忙出地張羅,與其家人一番寒暄後,委員的媽媽特地做了拿手的珍珠丸子給我們當伴手禮。屋前先是菜園子,再放眼望去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終於看到委員常提的那一大片田。委員爸媽年紀雖大,然身體依然硬朗,女主內男主外,老父木訥專注於田間。接下來,委員和他的媽媽說著小弟幫忙安排好了當天的行程,剛好蘇澳軍港官兵親子日,可以上軍艦參訪,當場聽了備覺受寵若驚。原本只是單純的宜蘭踏青之行,沒想到委員非常慎重地做了安排,還讓我們親臨參訪紀德級驅逐艦,還請艦隊正式的簡報、實地參觀解說。會後,特地挑選當地美味小館,還讓家人作陪,讓我們感受他們一家人滿滿的溫暖與愛。

     

    相逢,離別,感恩

      在桃園龜山的矯正署,公務生涯中和委員再度相逢,他調任後勤資源組組長,不久後,他生病了,但是開刀治療後還是樂在工作,記得他剛回來上班時,有天前去他辦公室表達關心,他仍不改過去積極樂觀的態度,拿著腦部X光片告訴我醫生說這種星狀腦癌非常難治,但他開刀順利,沒有太多後遺症,仍然能夠拉南胡,而且勤練跑步,準備參加矯正署辦的運動會賽跑,當下甚是替他感到高興,也很期待繼續接受他指導南胡。然而一段時日後,他病情急轉直下,終須臣服於大自然主宰者冥冥中的安排。

     

    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月兔空搗藥,扶桑已成薪,白骨寂無言,青松豈知春。前後更嘆息,浮榮何足珍。 -- 李白《擬古》

     

      還記得,告別式那天天氣晴朗,是個特別的時節,與同事共乘巴士來到宜蘭員山福園,映入眼簾的是高聳翠綠的山巒,環繞白牆紅瓦的一樓房舍,而那層層疊疊的綠意山景讓人倍感親切,是在臺灣後山常見的景緻。進入會場後,委員家人非常用心地為他這一生下註腳,有手足、女兒對他說的話,還有昔日部屬曾科長一樣是南胡同好,為他彈奏一曲,當時悲喜交加,心中難過不捨的是,這樣讓人敬重喜愛的長輩,就這樣遠離我們而去;另一方面,卻可以感受到他開心地手足舞蹈唱著他最愛的歌劇,準備自己的另一階段的啟航,此刻也想到人難免一死,如果能像委員這樣,在這樣的大自然懷抱中,有至親好友齊聚追思,甚好。

     

      行文至此,有時不禁想到家中長輩總避諱談論如何安排後事,大限到時,只能任晚輩猜測,又擔心不夠隆重,為表達孝心往往砸大錢,不見得是往生者想要的。為了不讓自己留下遺憾,最近也跟外子幾經討論後,認為重生這等愉悅的人生大事應事前講明白,讓家人有所遵循。告訴子女家人們希望以簡樸的方式進行,辦一場小而美的簡單儀式,讓至親好友可以坐下來一起回顧自己的一生,然後將骨灰植入青山綠樹下,不立碑文,回歸永恆的自然大地,此後,如果兒女教育算是有成,有空時,或許她們會帶著另一半及小孩前來追思,讓「呷果子拜樹頭」的優良文化傳遞給下一代。

     

    附註

    1、在矯正工作中,委員雖然歷任過很多不同職務,從矯正司專門委員、看守所所長、戒治所所長及矯正署組長等,但本文中我還是習慣以委員來稱呼他,我想他也會很樂意。

     

    2、賽馬是一首南胡曲子,由黃海懷於1959年創作,描述蒙古游牧民族在草原賽馬景像,展現自由舒放的草原景色,也有夾雜騎司揚鞭、群馬奔騰、歡呼勝利的情緒。

     

    3、時光流逝,如今她們已輾轉回到大臺北地區讀書,大女兒今年如願成為大學新鮮人,二女兒則在高中繁重課業下奮鬥,過去在臺東、宜蘭的點點滴滴,早已成為生命中特別的印記。看著孩子們慢慢長大,我想其實生命也如同四季嬗遞更迭,此時在盛夏已過,準備迎接初秋之際,自己對生命輪轉變化,也有更深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