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用了八百年,完成了從“跪”到“坐”的演變,我們得感謝它>歷史趣事2019-01-24
  • 中國人用了八百年,完成了從“跪”到“坐”的演變,

    我們得感謝它!

     

    請點入下揭網址瀏覽(點入網址;即出現原文暨照片!)


    https://mp.weixin.qq.com/s/EMRRll9-k4XMFMetb3Nc1A

     

    (按:為了方便您的閱讀;爰將上揭資訊來源之網址內容簡體字,變更為繁體字!)

     

    北京九親文化 今天

     

    椅子是一種日常生活家具,一種有靠背、還有扶手的坐具。古代席地而坐,

    原沒有椅子。據文籍記載,椅子的名稱始見於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則要上

    溯到漢魏時傳入北方的胡床。

     

    所以,在椅子還沒有出現之前,中國人向來都是席地跪坐。讀書時跪著,

    彈琴時跪著,吃飯時也跪著。那麼,解放大家膝蓋的椅子到底是什麼時候

    出現的?在從“席地而坐”到“垂足高坐”的轉變過程中,有件家具不得不提,

    那就是榻。

     

     

    作為坐臥工具,榻的來歷並沒有很詳細的記載,只有明代人在書中記載

    說:“榻是由姜太公製作的。”在現存的文獻中,最早記錄有榻的文書出現

    在東漢末年。所以,即使東漢末年不是榻產生的時期,也應該是它比較風

    行的時期。

     

    早在這一時期,就已經有學者將榻歸入了床的門類。一些比較低矮的貼近

    地面的床,就叫榻。而且,榻還有一種配套用具,叫:榻登,類似於後代

    的腳踏。榻按照規格,分為一人坐的小榻和比較大一些的非獨坐榻。這說

    明,當時榻的功能已經比較全面了。

     

     

    關於小榻的存在,我們可以從《後漢書》中尋找到蛛絲馬跡。

     

    書中記載,東漢名士陳蕃是個性情耿直的清官,他做太守時,別的賓客都

    不招待,唯獨徐稺來訪時,特意將榻放下來招待他,等到他走後,就有把

    榻懸起來。後人便用“懸榻”說明對賢士的禮遇。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

    出,用於招待賓客的坐榻應該是比較輕便的,否則,也不能這麼輕易地就

    將其懸掛出來。

     

    魏晉時期,不論是小榻還是大榻,都非常常見,然而,這個時候,跪坐仍

    舊是非常端莊有禮的一種坐姿。與此同時,“垂足而坐”也漸漸風行在民間。

    原本這種坐法是在北方少數民族間流傳的,鮮卑族乘坐羊車出行,車上不

    用帷幔,他們直接坐在上面,腳垂到車轅上。這種坐姿對家具的要求就高

    了起來,於是,出現了筌蹄、胡床這類高型家具。

     

     

    然而,在南朝士大夫的眼中,這種垂足坐的坐姿不合禮俗,不值得推崇。

    因為坐姿上的約束,在唐朝時期,使用榻並不能隨心所欲。而進入唐朝以

    後,這種情況就變了。唐德社會風氣十分開放,在文化上兼收並蓄,這一

    點在家具上也有所體現。

     

    唐朝的家具兼具高矮,無論是跪坐、盤腿坐還是垂足坐,都有合適的依托。

    人們的觀念越來越開放,坐姿也更加多樣化,榻也就因為它的輕便和無遮

    無礙成為了各個階層的寵兒。文人、貴族甚至是僧侶都喜歡它,它既是日

    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又是詩歌中經常出現的物象。

     

    唐詩中,榻的出現還帶有像徵意義:“陳榻”表示對有識之士的禮遇,而“連

    榻”、“並榻”則代表了文人之間的友情,唐代人對榻,可以說,是挖掘得很

    充分了。當時,飲茶之風盛行,所以,榻和茶是再好不過的搭配。在僧人

    眼中,禪榻和茶煙、棋盤代表了清淨之境界。

     

     

    隨著時間的流逝,榻的內涵不斷被豐富,形式也日益翻新,從唐時的壁畫

    中可見一二。

     

    敦煌壁畫中的榻沿襲了魏晉以來的重要特徵,整體都比較矮,下面設有很

    多支柱。到了盛唐時期,坐下的榻明顯就高了很多,另外下面的支柱也做

    出了簡化,正面中間的一些被去掉了,便成了一個大壺門。雖然,在樣式

    上有差異,但榻上之人的坐姿都是半跏坐,並不是垂足而坐。

     

    在宋元之人的文學作品中,經常會用到“一榻”這個詞。這說明,他們在用

    榻時更加瀟灑自如,比前朝人更加隨意,想必,坐的時候也更為隨意。由

    於,那時候桌椅這種較高的坐具已經很流行了,所以,“垂足而坐”已經成

    為了一種比較被人廣泛認可的主流坐姿。

     

     

    以前,跪坐被人認為是守禮的,現在,“垂足端坐”也變成了為人推崇的端

    方有禮的坐姿。在宋徽宗的畫卷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聽琴之人,還是

    彈琴之人,採用的都是這種坐姿。除此之外,天冷的時候,宋元之人會在

    榻四周圍上一些屏風之類來抵擋風寒,這大概就是羅漢床的前身了。

     

    隨著高坐的推廣,以前作為坐具的榻漸漸被板凳椅子之類的家具取代,其

    坐的職能退化,更多作為一種臥具而存在。特別是夏天,在榻上斜臥成為

    了一種消暑方式。所以,榻漸漸在規格上有了一些變化,更加寬大了,後

    來的不少畫作也體現了這種特點。

     

     

    從漢魏開始,人們用了近八百年的時間完成了從“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

    的轉變。宋元時期,“垂足而坐”再也不是一種怠慢無禮的姿勢,這不得不

    說明了時代的進步。在這個過程中,榻自始至終而存在,並漸漸由一

    種“坐”具演變成一種“臥”具。

     

    參考資料:

    『《後漢書》、《席地而坐》、《垂足而坐》』

     




    來源:今日頭條 

     

    請分別點入下揭網址 瀏覽原文暨照片>

    https://mp.weixin.qq.com/s/EMRRll9-k4XMFMetb3Nc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