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節和中秋月餅那些事兒?>等5則人生哲語趣文分享2020-10-03
  • (1).「中秋節」和「中秋月餅」那些事兒?

     

        月亮還是那個月亮,習俗還是那個習俗,只不過每個人的情感有所不同,正如蘇軾說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既然難得圓滿,不如寄託美好,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一提起中秋節,無論是上班族還是在校生,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該放假了。自2008年中國大陸「國務院」公佈《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修改版)》,規定增設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以來,人們對這些傳統節日的期待除了節日美食外,更多的是對假期的一份渴望。

        每年端午,網絡上關於甜鹹粽子之爭鬧的是“滿城風雨”,而作為能放假且有美食代表的節日之一的中秋節,似乎不在月餅上弄出些精彩來都不好意思與端午節齊名。於是關於蓮蓉和五仁誰是月餅界的扛把子之爭讓江湖暗流湧動,後來雲腿月餅、冰皮月餅等各路豪傑紛紛捲入這場紛爭,再後來辣條月餅、龍蝦月餅等異類也想佔一席之地,一時間在月餅界掀起一場龍爭虎鬥。

        今年的“月餅戰”打響之際,我們一邊品味著各種口味的月餅時,有必要了解一下中秋節的由來,以及中秋節為啥和月餅結下不了緣、古人一般吃什麼月餅等與中秋有關的問題。

        “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中秋,獻良裘,王乃行羽物。”此時的中秋只是作為一個氣象學上的名稱出現,意為秋季的第二個月,並非當時的節日。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現在學界也是爭論不休,一派認為可能起源於唐代,依據是南北朝時期,有一部全面記載我國歲時節日習俗的著作《荊楚歲時記》,其中沒有任何關於中秋節的記載。而到了唐代,全唐詩中有111首記載八月十五賞月的詩歌,在題目中標出“八月十五”或“中秋”所作,或在正文詩句中寫出這一時間。如唐代詩人李嶠寫的《中秋月二首》、詩聖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等。從這些詩句的描述斷定,八月十五賞月,在那時已是文人士大夫階層廣泛流行的習俗。

        另外據五代王仁裕的筆記小說《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和楊貴妃在太液池旁憑欄賞月,但因站的不高,賞月不盡興,於是下令在太液池西邊築百尺高台,等來年八月十五再賞月,但是沒想到後來碰到了安史之亂,望月台毀於戰亂,就剩一個台基遺址。此外在一些傳奇、筆記中,描寫了唐玄宗夜游月宮的故事,雖然歷代版本不一,但是說的都是相同的事,因此認為中秋節起源於唐代。

        另一派則認為是起源於宋代,因為大量的文獻資料都證明,中秋在宋代已經成為了全民性的節日,據《東京夢華錄》中的記載,宋代的中秋節晚上“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云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但這只能證明中秋節在宋代很興盛,並不能證明在唐代就沒有。

        近些年來大家普遍認同第三種觀點,即在唐代,八月十五作為比較特殊的日子,初步具備了中秋節的一些節日內涵,如團圓、思鄉、賞月等。到了宋代,因為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帶動了節日的形成,中秋節作為一個節日,正式在宋代確立。晚清著名學者尚秉和認為:“至八月十五夜,在唐時雖有玩月故事,在社會視之,似無若何興趣。至宋時似盛於唐。”但是他又說“閱龐元英《文昌雜錄》,記祠部休假節,有立秋、七夕、秋分、重陽,而無中秋,是社會仍不以是日為令節,而端午則休假一日。” 尚秉和發現在宋代,中秋節並沒有被官方正式認可,而且裡面說的“《太宗紀》:'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三公以下獻鏡及承露盤。'”其實乃是一種誤傳,最初的版本是唐太宗,後來以訛傳訛就成了宋太宗了,據考證都是子虛烏有。

        不過明確記載中秋是節日的,應當首推南宋吳自牧,根據《夢梁錄》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怡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蓋金吾不禁故也。”通過這段描述,充分說明了最晚在南宋時中秋已經成為了廣大人民的狂歡節日,而在宋寧宗時期,《慶元條法事情類》中規定,中秋放假一天,至此,中秋節正式成為官方節日。

        從這些記載來看,中秋節似乎和月餅沒什麼聯繫,那麼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又是從何而來呢?一說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在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恰好當時有吐魯番人向唐高祖敬獻胡餅慶祝大捷。高祖李淵接過餅盒,拿出胡餅,指著空中的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並將胡餅賞賜群臣。這胡餅就是月餅的前身,因此八月十五吃月餅習俗由此而來。

        另一種說法則是相傳在元朝末年,百姓受不了統治者的殘暴統治,紛紛起義,朱元璋作為起義軍的一支,勢單力薄,想要聯合其他力量共同抗元,但元兵管控嚴厲,消息傳遞不便,於是謀臣劉伯溫想出對策,用麵粉制餅,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中,再派人將麵餅送到各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因而推翻了元朝統治,後來為了紀念這一事情,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這些故事看似是月餅的起源,但經不起推敲。如果月餅在唐代就有,為何唐代典籍文獻不見記載?“月餅”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的典籍中,《夢梁錄》和《武林舊事》中都提到了月餅,但是僅僅只是有一個名稱而已,也沒有具體的說明。反而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餘》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燕,或攜榼湖船沿遊,徹曉蘓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

        此外《宛署雜記》中也有記載:“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酌中志》中還記載了宮中中秋節的習俗,“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由此可以看出,至明代,中秋節就已經有了吃月餅的習俗,並且那時候的中秋節已經與今無異了。

        既然明確了中秋節要吃月餅,那麼古人的月餅又是什麼樣的呢?大吃貨蘇軾有詩曰“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這種月餅的特點應該是口感酥鬆,味道甜美,有點類似於現在的蘇式月餅。後來,智慧的勞動人民又開始在月餅上刻上各種圖案,月餅模具也應運而生,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載“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婚兔之形”。說明在明清時期,在月餅上刻嫦娥、月宮等圖案已十分普遍,人們對於月餅的內容和形式有了更高的追求。

        清代的大吃貨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介紹了一種月餅的製作方法,“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甚甜,而香鬆柔膩,但異尋常。”從配料來看,頗似現在的五仁月餅。“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清代的月餅餡料變得更加豐富。

        到了清末,月餅又有了新的花樣,李靜山有《增補都門雜詠·月餅》詩曰:“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論斤成套多低貨,餡少皮干大半生。”這種翻毛月餅作為京式月餅的典型代表,據說是由慈禧太后親自賜名,當時御膳房給慈禧太后做了一盤月餅,月餅剛出爐後放於桌上,然後輕輕拍打桌面,外層白色酥皮就像雪白鵝毛一樣輕輕飛起,慈禧太后十分高興,再一嚐,酥鬆甜軟,於是御賜“翻毛月餅”之名。

        那時候因為月餅需求量大,所以月餅生意也比較火爆,而且有些店家因為深受顧客喜愛,一度成為月餅行業的龍頭,據《燕京歲時記》記載,“中秋月餅以前門緻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至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當然了,也不排除是緻美齋給了作者廣告費,讓其宣傳推廣。

        總之,月亮還是那個月亮,習俗還是那個習俗,只不過每個人的情感有所不同,正如蘇軾說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既然難得圓滿,不如寄託美好,“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資訊來源如下揭網址(點入網址;即出現原文字暨照片!)

       https://mp.weixin.qq.com/s/HrMcSSBrdipeLEBnjxh_dw

       感謝>廖德淘先生2020/10/2 (週五)轉貼提供分享

     

    (2).【祖母上法庭】?

     

        放假日笑一笑囉 !【祖母上法庭】 美國人的笑話…

        在美國南部一個小鎮,一位年老的祖母上法庭做證人。

        控方律師問:「鍾斯太太,你認識我嗎?」 老太太回答:「為甚麼會這樣問? 我當然認識你,威廉士先生。你從小就讓人失望,你經常說謊,喜歡操控他人,又愛在人家背後說壞話。你自以為了不起,實則一無是處。」

    控方律師呆了半晌,不知還可以說甚麼,唯有指辯方律師問老太太:「那麼你認識他嗎?」

        老太太又回答:「認識,他很年輕的時候我就認識他。他又固執又懶惰,還有酗酒問題。他一直都不能夠和任何人建立良好關係,是整個州最糟的律師。他曾跟三個女人亂搞關係,其中一個是你的太太。」

         辯方律師聽了,差點暴斃。 這時,法官忍不住把兩個律師叫到桌前,輕聲道:「你們兩個笨蛋留心聽,如果你們問她認不認識我,我就立刻送你們上電椅。」

                 (2020.10.03廖德淘Line)

     

    (3).最誇張的笑話⋯!

    那年我11歲,爸媽有事去外地,留了一點錢給我和弟弟當生活費。

    我和弟弟都用來買零食、飲料跟啤酒。

    沒想到爸媽提前回來,看到家裡到處都是飲料瓶和啤酒罐,當時林北挫到漏尿,就要被嚇死了!

    爸爸頸爆青筋、手握水管 ,問這是怎麼一回事?

    只見弟弟哇哇大哭起來 說:錢當天就被偷了!

    這幾天就是靠撿這些資源回收,賺點生活費 ,還跟同學借錢 。

    老爸聽到泣不成聲,殺了一隻雞替我們補身子,還給弟弟一些錢,要他趕快還人 。

    到現在我還不敢相信,那是一個八歲小孩說出來的話 ?

    現在弟弟已經是堂堂的立法委員了 。

    而我卻教了18年的書....唉!
          (2020.10.02熊大律師Line)

     

    (4).讀完這 9 集,沈思良久,受益匪淺,值得共用珍藏!

    第 1 集

    浙江杭州靈隱寺內有這樣一副對聯: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對聯語言樸實,卻富含哲理。
    這種“半稱心”的生活和知足常樂、隨遇而安的心態,被林語堂先生稱為“中國人所發現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半稱心”不是無奈和消極,而是一種豁達和智慧。

    自古人生最忌滿,半貧半富半自安;
    半命半天半機遇,半取半舍半行善;
    半聾半啞半糊塗,半智半愚半聖賢;
    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
    半親半愛半苦樂,半俗半禪半隨緣;
    人生一半在於我,另外一半聽自然。


    第 2 集

    看了那麽多的《人生寄語》,孰不知僅用四個漢字即可明瞭整個人生:

    尖、斌、卡、引:

    “尖”字,能大能小,
    “斌”字,能文能武,
    “卡”字,能上能下,
    “引”字,能屈能伸。

    正可謂:
    人的一生雖複雜,四字簡單又明白。
    能大能小明世態;能文能武乃英才;能上能下淡名利;能屈能伸福自來。

    第 3 集

    1. 什麽叫幸福?
    白天有說有笑,晚上睡個好覺。

    2. 什麽叫智慧?
    安排的事能做好,沒安排的事能想到。

    3. 什麽叫情商?
    說話讓人喜歡,做事讓人感動,做人讓人想念。

    4. 什麽叫正能量?
    給人希望,給人方向,給人力量,給人智慧,給人自信,給人快樂。

    第 4 集

    心態不同,人生的境遇便會天差地別。
    快樂,就是在平淡中窺見了神奇;幸福,就是於平淡中嘗出了真味。
    快樂不是生活的賜予,而是心的領悟;幸福,不是別人的饋贈,而是心的淡然。
    只有甘於平淡,不爭,不執著,不計較,才能感受到更多幸福。

    第 5 集

    家,是講愛的地方,不可講理;
    家,是放鬆的地方,不可吵鬧;
    家,是安心的歸宿,不可囂張;
    家,是感情的寄託,不可欺騙。

    家要溫暖,而不是冷言冷臉;
    家要陪伴,而不是親人離散。


    第 6 集

    生活不要安排得太滿,人生不要設計得太擠。
    不管做什麽,都要給自己留點空間,好讓自己可以從容轉身。
    留一點好處讓別人占,留一點道路讓別人走,留一點時間讓自己思考。
    任何時候都要記得給人生留點餘地,得到時不自喜,失去時不抑鬱,得失之間淡定從容。

    第 7 集

    人之所以煩惱,在於記憶;
    人之所以心累,在於徘徊;
    人之所以前行,在於感恩;
    人之所以快樂,在於豁達;
    人之所以成熟,在於看透;
    人之所以放棄,在於選擇;
    人之所以寬容,在於理解;
    人之所以為人,在於感情;
    人之所以充實,在於過程;
    人之所以成功,在於勤奮;
    人之所以幸福,在於知足。


    第 8 集

    ˙養生不能馬上讓你年輕 10 歲,而是過 10 年後,你身邊和周圍的人都老了 10 歲,而你還仍然是今天的樣子。
    ˙養生不能馬上讓你的病痊癒,而是過 10 年後,你身邊的人或許都漸漸離去,而你還是今天的樣子。
    ˙養生不能馬上讓你發財致富,而是 10 年後,身邊的人都為治病破產到處借錢的時候,你卻衣食無憂逍遙自在。

    第 9 集

    吃飯:三分饑餓、七分飽;
    遇事:三分憂慮、七分歡;
    外出:三分坐車、七分行;
    吃菜:三分鹹度、七分淡;
    飲食:三分葷菜、七分素;
    健身:三分娛樂、七分練;
    生病:三分治療、七分養;
    穿衣:三分涼意、七分暖。

    記住這 9點,堅持 50 年,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快樂似神仙!

    (2020.10.03趙瑞綺Line)
     

    (5).《樂觀安度晚年》!


        日本女作家兼商界聞人曾野綾子在八十多歲時,出書 (熟年的才情/天下雜誌出版)論述「如何怡然自得、樂觀奮進的度過晚年?」
    她直接向自己和年長者提出六項挑戰,從「要求自己」做起:


    1. 工作 (work):

    「人應工作死方休」雖然富裕,她沒雇用傭人,家事如買菜、做飯、清潔、洗衣、種花,凡事自己動手做。其實這符合「非運動式活動療法 Non-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 (NEAT)」的學理和主張。在沖繩島長壽村的住民一生工作,沒有65歲退休的概念。

    2.獨立(independent)

    許多老人習慣依賴,成為「幫我族」,或倚老賣老。例如在公車上,長者要學習不期望別人讓位。自己執行該做又能做的事,少麻煩別人。

    3. 通達 (flexible):

    「恰如其分」的生活,立志不依賴配偶或兒女照顧。通情達理,沒有錢,就不要「打腫臉充胖子」。若已身無分文,也要有「死無葬身之地」的覺悟。

    4.信仰(faith):

    曾野綾子四十歲時開始勤讀聖經,她說上帝的話就像是一付度數正確的眼鏡,可以把人生看得清清楚楚。離開人世,也有個好去處。

    5.獨處 (alone):

    孤獨是必然的,不當做負面或自憐,反而是感受人生寧靜、喜悅的大好機會。不但可以發現自己,也可以嘗試合情合理的的冒險。

    6.面對 (realistic):

    老化、孤獨、疾病、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學習開朗而不愁煩的面對現實,從中找尋樂趣或安慰。活著時要將身後事安排妥當,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俄國著名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說:“快樂是養生的唯一秘訣。”快樂與健康是天然相連的,進入老年後如何讓自己更快樂呢?

    1.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

    你早已經不是超人,不要整日疲於奔命,應該活得從容。比如飯應一口一口吃,事要一點一點做。光從容還是不夠的,適當的時候還是要秀一下自己,讓平淡的日子亮起來。

    2.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

    生活品質的優劣,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天天大魚大肉、山珍海味,不見得就是生活品質高。只有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才是品質生活。

    3.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

    親情的疏離是切膚的傷痛。淡一些、諒一些、忍一些,會使我們的心寬一些、和一些、暖一些。

    4.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

    選擇朋友很重要。和樂觀、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你也會變得樂觀開朗。

    5.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

    學習還是很有必要的。活到老,學到老。關注與自己職業和愛好相關的新知識。大膽嘗試感興趣的事,如滑雪、衝浪、跳傘等。

    6.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

    靠誰都不如靠自己。有些問題是需要自己去解決的。要相信自己,直面挑戰,視困境為機遇,學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7.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

    地位和榮譽只不過是一個杯子,而您的修養和品性才是你杯中的東西。夜光杯中未必盛的就是葡萄美酒,也可能是一杯濁水。粗瓷盞裡未見得就是白開水,很可能悶的是一盞極品龍井。

    8.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

    心存感恩的人過得更快樂。對於任何祝福,無論大小都應懂得感恩。擁有的家庭、工作和朋友,都應知道感激,不妨親口告訴他們,生活中因為有了他們,你才感到快樂。

    9.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

    笑一笑十年少, 笑口常開沒煩惱。對自己對生活都不要過分嚴肅。試著發現身邊的點滴 樂趣,適時地幽默一下,讓生活充滿笑聲。
    10.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

    有個照顧你的人,是最大的幸福,沒有照顧你的人,就自己照顧自己。要保證休息、運動和健康飲食,經常以有趣、刺激的方式練習大腦,活躍思維。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養老理念。
    一併欣賞BBC有100多位精英攝影師,耗時3年走遍22國,拍下38種動物罕見的場景,拍成這部超豪華的大自然影片《地球:神奇的一天》非常珍貴的影片。

    請點入下揭網址瀏覽>

    https://youtu.be/eyZhuwyhaXs

    (2020.10.02林萬元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