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進退廢! >等4則人生哲語佳文分享2020-07-16
  • (1).《用進退廢》!

    日本女作家兼商界聞人曾野綾子在八十多歲時,出書 (熟年的才情/天下雜誌出版)論述「如何怡然自得、樂觀奮進的度過晚年?」
    她直接向自己和年長者提出六項挑戰,從「要求自己」做起:


    1. 工作 (work):

    「人應工作死方休」雖然富裕,她沒雇用傭人,家事如買菜、做飯、清潔、洗衣、種花,凡事自己動手做。其實這符合「非運動式活動療法 Non-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 (NEAT)」的學理和主張。在沖繩島長壽村的住民一生工作,沒有65歲退休的概念。

    2.獨立(independent)

    許多老人習慣依賴,成為「幫我族」,或倚老賣老。例如在公車上,長者要學習不期望別人讓位。自己執行該做又能做的事,少麻煩別人。


    3. 通達 (flexible):

    「恰如其分」的生活,立志不依賴配偶或兒女照顧。通情達理,沒有錢,就不要「打腫臉充胖子」。若已身無分文,也要有「死無葬身之地」的覺悟。

    4.信仰(faith):

    曾野綾子四十歲時開始勤讀聖經,她說上帝的話就像是一付度數正確的眼鏡,可以把人生看得清清楚楚。離開人世,也有個好去處。
    5.獨處 (alone):
    孤獨是必然的,不當做負面或自憐,反而是感受人生寧靜、喜悅的大好機會。不但可以發現自己,也可以嘗試合情合理的的冒險。

    6.面對 (realistic):

    老化、孤獨、疾病、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學習開朗而不愁煩的面對現實,從中找尋樂趣或安慰。活著時要將身後事安排妥當,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俄國著名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說:“快樂是養生的唯一秘訣。”快樂與健康是天然相連的,進入老年後如何讓自己更快樂呢?

    1.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你早已經不是超人,不要整日疲於奔命,應該活得從容。比如飯應一口一口吃,事要一點一點做。光從容還是不夠的,適當的時候還是要秀一下自己,讓平淡的日子亮起來。
    2.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生活品質的優劣,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天天大魚大肉、山珍海味,不見得就是生活品質高。只有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才是品質生活。
    3.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親情的疏離是切膚的傷痛。淡一些、諒一些、忍一些,會使我們的心寬一些、和一些、暖一些。
    4.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選擇朋友很重要。和樂觀、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你也會變得樂觀開朗。
    5.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學習還是很有必要的。活到老,學到老。關注與自己職業和愛好相關的新知識。大膽嘗試感興趣的事,如滑雪、衝浪、跳傘等。
    6.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靠誰都不如靠自己。有些問題是需要自己去解決的。要相信自己,直面挑戰,視困境為機遇,學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7.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地位和榮譽只不過是一個杯子,而您的修養和品性才是你杯中的東西。夜光杯中未必盛的就是葡萄美酒,也可能是一杯濁水。粗瓷盞裡未見得就是白開水,很可能悶的是一盞極品龍井。
    8.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心存感恩的人過得更快樂。對於任何祝福,無論大小都應懂得感恩。擁有的家庭、工作和朋友,都應知道感激,不妨親口告訴他們,生活中因為有了他們,你才感到快樂。
    9.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笑一笑十年少, 笑口常開沒煩惱。對自己對生活都不要過分嚴肅。試著發現身邊的點滴樂趣,適時地幽默一下,讓生活充滿笑聲。
    10.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有個照顧你的人,是最大的幸福,沒有照顧你的人,就自己照顧自己。要保證休息、運動和健康飲食,經常以有趣、刺激的方式練習大腦,活躍思維。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養老理念。
    一併欣賞BBC有100多位精英攝影師,耗時3年走遍22國,拍下38種動物罕見的場景,拍成這部超豪華的大自然影片《地球:神奇的一天》非常珍貴的影片。

    請點入下揭網址瀏覽>

     https://youtu.be/eyZhuwyhaXs

        (2020.07.15鄭榮豪 Line)

     

    (2).人的一生可能有五個二十年 !

    最黃金最寶貴的時期為60~80歲第四個二十年時期
    人生百年,唯此二十年為金,60歲的朋友,千萬珍惜!千萬要善用!
    作者:邱文達前部長,北醫前校長


    人生百年,僅5個二十年而己。
    第一個二十年,求學為主;第二個二十年,事業為主;第三個二十年,是人生最為忙碌而艱難的時期,公司、家庭、老人、子女、社會、工作,無不需要兼顧。
    唯有第四個二十年才是無憂無慮,無牽無絆,享受人生的黃金時代。
    享受人生的三大條件為金錢、時間與健康。對大多數人而言,第一個二十年缺乏的是金錢,第二、第三個二十年缺少的是時間,第五個二十年則健康成問題。

    惟獨第四個二十年中三大條件齊備,是享受人生的最好窗口期,但僅短短的二十年左右,稍縱即逝,只有抓緊。
    然而,在這個年齡段的人,並非都能享受人生,還有不少人過得很不如意,這是缺少了另一重要條件:良好的心態。
    他們中有的懷念著過去的權位,有的習慣了長期的勞累,有的忙碌著當前的瑣事,有的憂慮於未來的日子——總而言之,心態放不開,不會享受眼前的黃金階段:沒權了還想去攬權,退休了再要去返聘,沒事的還要去找事,杞人還可去憂天。前述三大條件是受客觀限制的,而心態則是主觀控制的。沒人可幫你,惟有自己調整。

    60一80歲,是人生第四個二十年,也是人生百年中唯一的黃金時代,是任何年齡段無可比擬的。
    你想想,20來歲的小青年,他能品出龍井與毛尖的區別嗎?他能咂出茅台與二鍋頭的區別嗎?他能嘗出川菜與湘菜的區別嗎?他能聽出京胡與二胡的區別嗎?  

    60歲以後,再也用不著頭懸樑椎刺骨,熬紅雙眼,只為通過高考那座獨木橋;再也不用似伍子胥一夜愁白頭,只為那可憐可悲的晉升晉級;再也不用為伊消得人憔悴;再也不用懷抱冰火,心中煎熬;再也不怕利與義的衝突,靈與肉的相搏。
    60歲以後,我喜歡:一杯龍井在握,獨坐黃昏後。屋簷下,聽晚歸的雀鳥,輕言細語,結伴歸巢,啁啁啾啾,呢呢喃喃,那份溫馨和從容,讓人羨慕、嫉妒、愛。
    60歲以後,我喜歡:漫步在林下泉邊,聽颯颯秋風,聽淙淙泉水,聽陣陣松濤,合奏著生命交響曲。潔淨空靈中演譯著大自然的雄渾力量,把生命的頑強在天地間漫延。
    60歲以後,我喜歡:散步在荷塘邊田埂上。深秋的田野,空曠無人,土地沒有了莊稼的覆蓋,還原於原始的粗曠、坦蕩,似一幅油畫,令人遐思。荷塘中,枯瘦的荷梗,聳立在一泓秋水裡,枯黑的荷葉,靜靜地躺在水面,幾只雀鳥跳躍在水面上、荷梗間,啾啾覓食。好一幅八大山人的水墨丹青《墨荷圖》,畫筆瘦勁簡淡。
    60歲以後,我喜歡:夕陽西下時,獨立大江邊。看大江東去,千帆過盡。一種絢爛過後的恬靜、一種安然、一種溫暖油然而生。蕓蕓眾生,或富貴,或貧窮。每個人生命裡都有屬於自己的巔峰,最終都會在60歲以後跌落、歸零。
    60歲以後,我喜歡:夕陽中把盞漸醉的意境。凝眸飛瀉流丹的晚霞,呼吸著隨風而至的甜甜的桂香。一杯老酒獨酌、淺嘗、深醉,把盞人生,品味生命。杯中乾坤只是一份簡單,一份糊塗。管它明天、後天,隨喜、隨嘆且隨緣。

    人生的第四個二十年是這麼愜意,這麼隨性,你能說它不是人生的黃金時代嗎?當然,這黃金時代必須建立在生活自理的基礎上。
    其實,我們從搖籃到墳墓也不過是一條道路而已,當我們壽終正寢之前,是一直行走在這條路上的。途中自然有許多辛勞,許多坎坷,然而歷盡辛苦方知甜,跨越梗阻達坦途。
    何妨,一路的風光和同路的旅人,都是極有情趣的,是值得我們跋涉在這條路上細細鑒賞的;何況,除了這條道,我們也沒有別的路徑可走,沒有其他目標可選。  
    只是一路上有許多同路的親人、朋友走得似乎著急了些,使我們還在行走的人或多或少有些傷感和不捨。

    不過,快也罷,慢也罷,我們終歸是要走完這條路的。最怕的是,走著走著走不動了,長期臥病在床,連累家人,連累子孫,連累朋友,連醫護人員也跟著受累。
    自已的人格、尊嚴也含羞而棄。這是老年人最大的問題。其實,老了,該捨就捨,包括生命。
    60歲以後,我且行且珍惜,珍惜我愛的和愛我的親人、朋友,珍惜黃金時代的二十年,充分享受這金光閃爍的7000多天。

    珍惜當下,且敬人生九杯酒(英文唱敍,用心傾聽回味,請横看)

    請點入下揭網址瀏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Us6XggEBlo
    (2020.07.16廖德淘 Line)

     

    (3).一門深入 ?

        以前的修行人,師父會根據個人資質給予法門,然後自己依法修行,一門深入,就像周利槃陀伽,佛陀只給他一把掃把,一句掃淨除垢,就可成就!

        現代資訊發達,有了這個法門,看到別人學那個法門,好像更好,便跑去學,聽到別人分享什麼法門不錯,便轉向學那個法,又看到某某人學什麼法得到感應,又要學,也不想想,別人會得到感應,是深入學了多少年,像這樣虎頭蛇尾的作法,是難有成就的,法無分高低,找到適合自己修行的方法,一門深入,彼岸就在不逺處 !

        心無雜念,一句佛號,也可解脫 !

        滿心煩惱,金剛法門,也無用處 !

        法門本無高低分,一門深入終解脫 !

        千萬法門千萬門,適性適法最重要 !

              (2020.07.15廖德淘 Line)

     

    (4).《年少不懂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2020-07-06

                            轉貼好料分享:文/牛皮明明

    (註:牛皮明明,詩人、作家,曾在西藏流浪多年。擅長寫民國人物,寫那些被遺忘的故事,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能夠讓人熱淚盈眶!)

    前言:

    1896年,巴黎萬國運動會。 開幕儀式上,各國國旗伴著國歌依次升起。
    輪到中國時,卻只有黃龍旗在一片寂靜之中緩緩升起,自始至終,沒有音樂聲,沒有掌聲,沒有國歌。
    過了一陣子,在場的所有人開始大笑。 他們嘲笑偌大的中國,竟然連首國歌都沒有。
    在一片嘲笑聲中,年過七旬的老人拄著拐杖站起來,邁著步子走到黃龍旗下。 他挺直腰板,神態毅然,滿懷深情唱著家鄉小調《茉莉花》。
    這個老人就是大清權臣李鴻章。 歷史書裡,他是喪權辱國的罪人,是賣國求榮的權臣。
    梁啟超卻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今天,我們不讀李鴻章,不知愛國為何物,更不會知道,在歷史洪荒中,一個渺小的人負重奮力前行時需要多大的勇氣。

    01.

    1840年, 22歲的李鴻章站在皇榜下,他伸長脖子,渴望能從榜單上找到他的名字。 可把榜單從頭看到尾,也沒有看到“李鴻章”三個字。
    陪他一起來看榜的父親搖著頭:“走吧,跟我去見一個人。”
    父親帶李鴻章見的人,是當時在京城聲名日隆的曾國藩。
    從此,李鴻章拜曾國藩為師,跟著他學習經世致用之學。
    三年之後,李鴻章信心滿滿走進考場。
    這一次,他一舉考中進士,他被欽點進翰林院學習。
    這一年,李鴻章25歲,成了大清三十年內會試考場上最年輕的得中者。
    從此之後,李鴻章仕途一路扶搖。 從咸豐三年的正七品編修到咸豐八年的三品按察使銜候補道,不到五年的時間,官升七級。
    官場多風波,隨處起波瀾。 做官太順利,李鴻章處處遭到排擠,再想往上走一步,已經是寸步難行。
    1858年,35歲的李鴻章做了個艱難的決定:辭去官職,到老師曾國藩門下當幕僚!
    當官就如同行路,一步步走不難,難的是應對進退,難的是在路途段窮之際,朝天一躍,另起一段。
    李鴻章深知繼續走下去,只有死路一條! 不如換條道路,重新出發!

    02.

    在曾府當幕僚,李鴻章跟曾國藩學習,學他如何帶兵打仗,學他如何處理政務。 這三年,李鴻章進步飛快。
    曾國藩有個習慣,和幕僚吃飯時,喜歡圍坐著談論,講學問經濟,也講為人處世。
    每次陪曾國藩吃一頓飯,李鴻章都受益匪淺,他說:“和老師吃一頓飯,勝過上一回課。”
    1861年,太平天國調集重兵猛撲上海。 上海陷入重兵包圍,岌岌可危。
    曾國藩派李鴻章前去鎮守。 李鴻章率領淮軍到達上海,先給軍隊撂下一句話:
    "第一仗如果打不好,我們馬上滾出上海!”
    當時淮軍9000人,太平軍10萬人,李鴻章不硬拼,只打巧仗。
    他讓人虛扎了好幾個營盤,旌旗招展。 太平軍看到營盤就用火砲轟毀,幾回下來,太平軍的彈藥就已經消耗大半。
    為鼓舞戰士,李鴻章親自督戰。 他拿把大刀,神情嚴肅地站在隊伍最前面:“一會兒誰敢後退,我就先把誰砍了!”
    淮軍聽到這話,個個拼命前衝。 到達上海的第一仗,李鴻章贏得乾淨漂亮!
    收到捷報的那一刻,曾國藩連夜上折,保舉李鴻章接任江蘇巡撫。
    曾國藩可能自己都沒有想到,他在把江蘇交給李鴻章的同時,也把大清國的後幾十年,都交給了他。

    03.

    當了江蘇巡撫後,李鴻章的仕途開始真正的“一飛沖天”。 李鴻章的官位定律為兩年一升,每隔兩年,官升一級,平步青雲。
    1864年,41歲,李鴻章被賜封一等伯爵。
    1866年,43歲,李鴻章剿捻有功,獲賞黃馬褂。
    1868年,45歲,官升為太子太保銜、湖廣總督;封疆大吏。
    1870年,47歲,李鴻章調補直隸總督;是大清9位封疆大臣之首。
    1873年,50歲,李鴻章正式補授武英殿大學士,正式成為全大清漢官之首。
    在整個大清,漢人能把官做到極致的,也只有李鴻章一人。 一言以蔽之,李鴻章把官做到頂了,比他官位高的人只有王爺和皇帝!
    晚清,在與世界對賭國運中,西方國運往上,中國國運往下。
    為了挽救中國,晚清權臣左宗棠、張之洞、曾國藩、李鴻章以一己之力為大清續命。
    許多學者至今評價,如沒有四大名臣,大清恐怕會早亡50年。
    身為晚清重臣,李鴻章勵精圖治,當時的中國已風雨飄搖,他在寒風中扶著這隻大船,生怕這隻大船隨時沉沒。 李鴻章給朋友書信中寫道:
    "變則新,不變則腐;變則活,不變則板。”
    李鴻章第一“變”,是變中國之體力,用武器強大中國。
    1865年,他親自出馬,託人去美國購買機器,聘請高級技師和工匠。 在上海,成立了全東亞最大的兵工廠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李鴻章第二“變”,變中國之腦力,為中國培養近代化人才。
    他挑選各省聰明幼童,赴美留學。 每年三十人,十五年後,依次回國,報效祖國。
    這些留學生都成大氣,他們中有電報局長梁金榮,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校長唐國安 ,交通大學創始人梁如浩,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鐵路工程師詹天佑。
    可以說這些人,都是李鴻章的學生。
    李鴻章第三“變”,變中國之實業。
    我們可以看到一張脈絡清晰的李鴻章實業清單:
    1879年,中國第一條電報線;
    1880年,中國第一個船塢——天津大沽船塢;
    1881年,中國第一家近代化煤礦——開平礦局;
    1882年,中國第一個海軍基地;
    1885年,中國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天津武備學堂;
    1888年,中國第一支純近代化艦隊——北洋艦隊;
    而這些諸多的“中國第一個”,創辦者都是李鴻章!
    至今,他創辦的輪船招商局依然影響著中國,現在招商銀行的前身就是晚清輪船招商局的子企業。
    然而,古老的中國穿越千年塵埃,已經接近她的終點。
    她疲憊、衰老、風光不再,在現代文明前,她窘迫難堪,風雨欲來,大廈將傾,單靠李鴻章這樣的權臣孤身支撐,又怎麼能夠支撐得住?

    04.

    1871年8月,當李鴻章用顫顫巍巍的手簽下《中日修好條約》,從那天開始,他的後半生都在永不停歇地簽約。
    中國挨多少次打,李鴻章就簽多少次約。
    1895年3月20日午後2時半,73歲的李鴻章在隨行官員的攙扶下,拄著拐杖登上馬關議和之地春帆樓。
    還沒落座,李鴻章就先看到了日方在他座位邊安置了一隻痰盂。
    他拄的拐杖碰到地面“吭吭”有聲,面色嚴肅地坐下,開口就說:“首相大人,我還沒老!”
    談判進行了四天,唇槍舌劍,談判僵持不下。
    3月24日下午4點,第三輪談判結束,李鴻章走出春帆樓,乘轎車返回驛館。
    快到驛館時,混亂的人群中突然竄出個日本男子,朝他臉上就是一槍。 李鴻章左頰中彈,血染官服,倒在血泊之中。
    隨從慌了神,哭成一片。 可他醒來第一句話卻是:
    "慌什麼,都不要哭,我死不了! 此血可以報國矣!”
    他不准醫生給他動手術,只讓醫生將傷口簡單縫合起來。
    三天后,李鴻章頭裹白紗布,又坐在談判桌前。 世界輿論嘩然,開始譴責日本。
    輿論壓力下,伊藤博文主動提出減少賠款一億兩白銀。
    談判最後一天,李鴻章已是疲憊不堪,在談判桌上,我們看不到那個一人在上,萬人在下的晚清權臣李鴻章,而是一個在菜市場買菜,討價還價的孤獨老人。
    他與伊藤博文討價還價:“再減少5000萬,行不行?”
    被伊藤博文言辭拒絕。 李鴻章又還價:
    "5000萬兩不行,再減少2000萬總行吧?”
    最後,無奈的李鴻章甚至說:“無論如何再減少點兒,就作為老夫回國的旅費吧!”等到的還是拒絕。
    國弱呀,國弱,李鴻章放下了全部的尊嚴,只是為中國省一點銀子。
    大家只看到李鴻章的“賣國”,卻不曾看到中堂大人的艱難!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73歲的李鴻章帶著一身疲憊和那顆恥辱的砂彈啟程回國,船離開日本土地那一刻。 李鴻章對身邊人說 :
    "老夫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國土!”這屈辱,他真的受夠了!
    可中國那邊呢,等待他的並不是理解和包容,而是罵聲一片,鄙夷一片。
    他拄著拐杖,站在甲板上,低頭看著海水洶湧,良久,說不出一句話。
    海風吹著他紙片一般消瘦的身體,稍微使勁,就能一下子把他吹到歷史的塵埃里。

    05.

    李鴻章回國,朝野上下,罵聲一片,官員同僚也開始孤立他。
    而自始至終,他又做錯了什麼呢? 他不過只是一個無法改變大局的棋子,只是一個73歲的快要進黃土的老人。 雖然他說: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又何妨。流言止於智者,盡其在我,何懼人言!”
    但到了第二年,罵聲一片的國內也待不下去了。 1896年,74歲的李鴻章只好出國去躲流言。 他從俄國開始,相繼訪問德國、英國、美國等多個歐美國家。
    1896年,巴黎萬國運動會。 開幕儀式上,各國國旗伴著國歌依次升起。
    輪到中國時,卻只有黃龍旗在一片寂靜之中緩緩升起,自始至終,沒有音樂聲,沒有掌聲,也沒有人唱國歌。
    過了一陣子,在場的所有人開始大笑。 他們嘲笑偌大的中國,竟然連國歌都不知道為何物。
    在一片嘲笑聲中,年過七旬的老人拄著拐杖站起來,邁著步子走到黃龍旗下。 他挺直腰板,神態毅然,滿懷深情地唱著家鄉小調《茉莉花》。
    在不可一世的西方人面前,李鴻章從來沒有卑躬屈膝,而是不斷地捍衛尊嚴。 他得到了西方人的尊重,西方人稱他為“東方的俾斯麥”。
    在德國,俾斯麥接見了李鴻章;
    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給他頒發伯爵勳章;
    在美國,前總統格蘭特的夫人將總統的名貴手杖贈給李鴻章;
    一年之後,李鴻章結束環遊歐洲之旅,登上回國的航船。
    途經日本時,他乘坐的“華盛頓號”巨輪必須在橫濱換另外一艘船才能返回中國。
    而日本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知道李鴻章到來,希望能夠行使外交禮節,早早等在岸邊。 隨從對李鴻章說:
    "中堂大人,我們要上岸換船。”李鴻章臉色瞬間暗沉下來,一言不發。
    從《馬關條約》簽訂,李鴻章誓死不再踏入日本國土一步,這屈辱他銘記於心。
    他絕不上岸! 最後隨從只好在兩艘輪船之間,架起一塊木板,通過木板通往另一艘船。
    在高高的輪船之間,一塊狹窄的木板上,李鴻章,這個74歲的老人,白髮蒼蒼,面容清癯。
    他端正官帽,面容堅定,拄著拐杖、顫顫巍巍邁出步子,每一步都異常艱難。 也許風一吹,他就會掉入腳下波濤洶湧的大海。
    上船之後,李鴻章並不停留一分鐘,也不拜見日本天皇,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立即啟程。
    李鴻章是可憐的,也是驕傲的! 可憐是因為沒有選擇,內心卻整整驕傲了一生。

    06.

    1901年,李鴻章生命的最後一年。
    這年,他78歲,話越來越少,常一個人坐在有假山的院落,更多時候,他像一條剛上岸的魚,大口大口喘著粗氣。
    初秋的一天,經歷過八國聯軍蹂躪的天津城,滿目瘡痍,一片殘垣斷壁。 在已成廢墟的直隸總督府前,七旬老人李鴻章徘徊良久。
    突然像個小孩子一樣嚎啕大哭起來。
    老去一身如渡海,五官無處不風波。
    李鴻章油燈將枯,可是,又被派去和八國聯軍商討議和之事。 弱國無外交,哪裡有商討一說,不過是簽字罷了。
    可是偌大的中國,不派李鴻章去,又能派誰呢?
    這一年,李鴻章和慶王愛新覺羅·奕劻出席《辛丑條約》簽字儀式,慶王作為當時中國的最高代表,按理說應該他來簽字。
    慶王正準備簽字,老人說了一句:
    "天下最難寫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後的路還長,這賣國條約,還是讓老臣來簽吧。”
    那年,李鴻章78歲,慶王63歲。
    李鴻章接過慶王手中的筆,顫抖將“李鴻章”三個字簽成“肅”字的模樣,這三個字擠在一起,看上去既虛弱無力,又辛酸悲苦。
    簽完條約,李鴻章一陣劇烈咳嗽,吐血不止。
    兩個月後,李鴻章病情急轉直下。
    八國聯軍進京之後,慈禧和眾大臣逃離京城,全大清能夠主事的人也就只剩下一個病床上的李鴻章了。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的病床前,幾個俄國公使前來,逼迫他在俄佔中國東北的條約上簽字,此時的李鴻章已是油盡燈枯。
    但俄國人態度蠻橫,強迫他立即簽字。
    簽完字後,李鴻章大口大口吐血,一口氣沒喘上來。
    身邊人大哭:“還有話要對中堂說,不能就這麼走了!”
    李鴻章瞪圓眼睛,身邊的人對他說:“俄國人說了,中堂走了以後,絕不與中國為難!”
    李鴻章兩目炯炯不瞑,張著口似乎想說什麼。 身邊的人又說:“未了之事,我輩可了,請公放心!”
    聽到這句話,李鴻章閉上眼睛。 他死後,大清上下,哭聲一片。

    07.

    《華盛頓郵報》評價李鴻章說:他無數次將中國人從無知而導致的麻煩中拯救出來,卻每次都被謾罵、指責。
    李鴻章的一生,他自己曾這樣概括:
    "予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遭遇不為不幸。”
    就仕途名位而言,李鴻章是幸運的。
    時危始識不世才,他抓住了時代提供給他的所有機會,青雲直上九重霄。
    然而,這時世的艱難困頓,既是他一切榮耀的來處,也是他一切屈辱的源出。
    李鴻章扶大廈之將傾,耗盡心血為遲暮之帝國,小有中興卻難逃歷史洪流。
    時局惟艱,干戈未息。 滔滔歷史,每個人不過是滄海一粟,所有的反抗總是無力,所有的尊嚴,也不過是對自己的嘲弄。
    如果第一次簽字的人不是他,也許他不會背負那麼多的罵名。
    一生中,他顫顫巍巍簽下30多個不平等的條約。 他自己深知,從簽字開始的那天,他就會背負一世罵名。
    但歷史就是這樣,如果不是李鴻章,還會毫不留情地選擇另外的一個“背鍋俠”。
    這是他的不幸,這也是適逢其時的每一個中國人的不幸。
    雙腳踏翻塵世浪,一肩擔盡古今愁。 李鴻章一生跨越了時代,卻還得回過頭,勉力扶著一個大國,艱難地走兩步,退一步,又要爭取多走兩步。
    滿腔都是血淚史,可嘆無處著悲歌。 對於時代來說,李鴻章很小,但這個時代巨浪裡渺小的人物,最終,讓歷史吐出了重重的嘆息。
    今天,我們不讀李鴻章,便不知愛國為何物,更不會知道,在歷史洪荒中,一個渺小的人負重奮力前行時,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氣。

    (2020.07.14熊大律師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