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辛苦了;笑話一則>等5則人生哲語趣文分享2020-06-03
  • (1).今天辛苦了,笑話一則!

    很有想法的媽媽...
    有一天全家人吃飯突然交待後事:「我往生後,不用墳、也不放廟,把骨灰找個地方灑一灑就可以了。」

    大兒子:
    我會幫媽選個山明水秀的地方啦

    二兒子:
    樹葬好像也不錯

    大女兒:
    我覺得大海也很浪漫

    媳婦:
    大家還是聽媽媽的吧!

    老媽說:
    灑在"Costco好了,因為你們一個月至少會去二次,拎祖媽比較方便看到大家.....   
    (2020.06.02李振男 Line)

     

    (2).我們是甚麼程度 ?

    英翻中

    (If you do not leave me We will die together. )


    如果你不離開我,我們會死在一起。[這是國中程度]
    如果不滾開,我就和你同歸於盡。[這是進階程度]
    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這是文青程度]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是專家程度]
    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大師程度]
    你在或不在,愛就在那裡,不增不減。 [上人程度]


    那我們是甚麼程度啊??  
    (2020.06.02陳大愚Line)

     

    (3).熬!(深度好文)

    人生總有一些不如意的事,關鍵在於 熬。

    熬,不是逆來順受的活著;熬,不是對命運的妥協。熬,是能量積蓄;熬,是生命昇華。

    有些人熬著熬著,成功了;有些人熬著熬著,消失了。

    人生總有不如意之時,不要抱怨懷才不遇,也不要抱怨生不逢時;苦心人,天不負,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很多時候需要熬。

    熬,看似很苦逼、很窘迫,實際上是在充電、是在進取。

    竹子熬了4年時間,僅僅長了3厘米。從第五年開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瘋長,僅用六週時間就長到了15米。熬,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竹子熬不過那3厘米,哪能6週就長15米。

    熬,是一段痛苦而忍耐的過程。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多麼美好的愛情狀態。

    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路上,夫妻哪有不爭執的時候。忍耐了,寬容了,愛情就美好了;任性了,記仇了,愛情就悲劇了。

    熬,是對命運的抗爭和掌控。

    有些人,得了絕症。當聽到消息後,有的人,悲觀認命,不久即離開人世;有的人,積極樂觀,最終絕症奇蹟消失。

    能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就看你的人生態度。

    熬,是生命最好的磨石。

    在我們身邊,有一些人,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也不肯輕言放棄。或許他們沒有大事業,但在人生路上,已成贏家。

    熬得久了,心性磨練得堅韌了,他們就算在百折千磨中,也能成為可以被打倒,卻絕不會被擊垮的人。

    熬,是生命賜予的最好禮物。

    沒有經歷過“熬”的人,哪能知道“站著說話不腰疼”的道理。熬,是上天賜予你與自己靈魂對話的機會,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先兆。艱難歲月,熬得住,才有柳暗花明。

    總之,熬得住,出眾,熬不過,出局! (2020.06.02李振男Line)

     

    (4).最近,有位老先生轉傳了一份噗文給我,主題是:

        八種恩情,絕對不能忘!

    也附帶簡單的看法:
    曾經聽說過有一句話:
    滴水之恩,湧泉以報!
    所以說:
    任何恩情,都不應該忘!
    對恩情的這兩種看法,差別在那裡呢?
    如果不費力的想一想,應該也不是什麼壞事吧?

    八種恩情,絕對不能忘!

    1、父母養育之恩
    父母是世界上最無私的人,他們撫養我們長大,教育我們做人。 從十月懷胎到一朝分娩,嘔心瀝血,任勞任怨。 他們把一生都奉獻給了我們。 出門在外,衣食冷暖,都在他們的惦記之中。 父母恩情大於一切,我們要終身回報,莫要不孝。

    2、遇險救命之恩
    人生有很多難以預料的意外,不管是危及生命,還是殃及財物,只要有人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這個人就是你的救命恩人。 救命之恩重如山,應當湧泉相報。

    3、良師培養之恩
    一個人的品行好壞,思想好壞,都和教師有密切的關係。 一個良師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人,不管是學習上,還是工作上,如果有良師指點一二,你將終身受益。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恩師之恩一定要銜環相報。

    4、伯樂推薦之恩
    千里馬,只有遇到伯樂,才會發揮所長。 人亦如此,只有被人推薦,被人發現,才能讓你的技能和才華無限放大,得到充分發揮。 伯樂的大恩,此生要好好回報。

    5、指點迷津之恩
    人生疑惑,生活疑難,小至迷路,大至無助,若有人在你身邊給你指點,細說方法,讓你茅塞頓開,找到正確方向,端正思想態度,避免誤入歧途,從此前途無量,一片 光明。 指點迷津之恩,當沒齒難忘,要加倍相報!

    6、急難相助之恩
    緊急時刻,走投無路時,有人傾囊相助,身處絕境,遇到麻煩時,有人全力以赴。 急難相助之恩讓你絕處逢生,柳暗花明。 這樣的恩情,若不報,如何立足於天地之間。

    7、上司提攜之恩
    遇到一個好的上司,就像遇到一個好的導師。 不遮擋你的才華,不嫉妒你的賢能,還用心提拔,讓你有機會大展宏圖。 把此恩放心上,切不可忘!

    8、兄弟手足之恩
    身上流著相同的血,都有父母的基因,同在一個家庭中成長,同是父母心中的寶。 兄弟如手足,此生要團結互助。 不要因為錢財利益翻臉無情,不要因為物質房產斷了關係。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兄弟情深,手足之恩,切記要珍惜。

    這八種恩,至死不能忘。 有恩必報者,天眷顧!

    文圖/轉載    
    (2020.06.02楊玉華Line)

     

    (5).中國古代有錢人開房有多任性?

      世界歷史 今天

        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星際穿越》裡的庫鉑一樣可以來到五維空間,然後很有逼格地像看記錄片一樣審視自己的過去。以至於人們總是好奇古代人是如何完成某件事情的。比如需要幹壞事時,沒有牙膏,那豈不是人人一口大黃牙?沒有小杜杜,他們如何在享受造人運動帶來的快樂的同時避免出“人命”?

        當然完成這些事情還有一個前提,沒有訂酒店的平台,來到陌生城市,上哪找酒店?古代中國人是如何開房的?

    一、中國古代客棧是否也要進行身份登記?是否會被查水錶?

    古人開房也要身份證

        不僅需要,而且查得很緊,沒有「介紹信」只能睡馬路。古代的中國雖然無法信息化管理戶口,但很早以前就有完整的戶籍制度。為了證明和區分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古人發明了「路引」、「門券」抑或「魚符」、「牙牌」之類證明身份的腰牌。不過有一點需要說明,古人的防偽技術是非常差的,因此經常出現假冒的身份證。

        大部分古代中國人很少有出遠門的機會,只有少數人有這個需求。

        如果是官員、商人出差,或得到官方授權的外事活動,都會持有「符節」或「符卷」,這種「符」、「節」、「卷」等,都是早期入住旅館的身份證明,這些相當於現代的「介紹信」。後來的「驛卷」、「信牌」也都屬於旅行憑證,如沒有旅行憑證,是無法入住旅館的,尤其是官辦旅館根本不可能接待。

    當然,在小說裡出現的荒郊野嶺的客棧,比如孫二娘開的人肉主題客棧、李鳳姐開的美女主題客棧,理論上說,由於天高皇帝遠,應該是不需要的。

        和現代一樣,客人入住後要進行詳細的身份信息登記,稱為「店薄」,或「店歷」,要妥善保存,留底備案,逐月定期交官方查驗。

        而且每這種登記制度,來客要登記姓名,籍貫,職業以及到何處去,幹什麼事,都要一一登記在案,官役衙差要時不時地去檢查,一到夜晚不准客人進出,直到天亮方可,規定寺廟和普通百姓家不得收留外鄉人住宿等。《馬可·波羅遊記》中,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在當時元大都(今帝都)看到,所有客棧和旅館的老闆,「要將投宿的客人的姓名寫在一個簿子上,註明他們來去的日期和時間,這種簿子每日須交送一份給駐在方形市場的那些官吏。」

        二、客從哪裡來?

    靠近京城的旅館人流量很大

    古代旅館業,在漢代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除了官辦賓館外,城市旅館、家庭旅館都出現了。當時城裡的「謁舍」,就是一種城市旅館,這種城市旅館數量很多,分佈廣泛,多供做小生意的普通下層人入住,《漢書·食貨志》中謂「方技、商販、賈人坐肆、列里區謁舍」,就是這個意思。而官辦普通旅館稱為「傳舍」,服務稍好,專用於接待「官差」。

        魏晉時期,中國的旅館業被進一步提倡,旅客外出住宿更為方便。晉人潘岳在《上客舍議》中記述,當時「公私滿路,近畿輻輳,客舍亦稠」,交通發達的路邊,靠近京城的地方,旅館很多。

         古畫也不乏對旅館的描繪

    至於品牌宣傳,古代當然沒有OTA、沒有連鎖酒店直銷渠道……主要靠口碑傳播。古代旅館早已充分考慮了硬件建設,讓客人入住後更覺舒適,以增加客人來源。《上客舍議》稱,「冬有溫廬,夏有涼蔭」,這裡的「溫廬」相當於現代配有暖氣的房間,「涼蔭」則是納涼休閒去處。

        三、古代客棧有哪些種類?

    中國古代旅館種類繁多,稱謂不一。由於各歷史時期的文化背景、機構建置、生活習慣的差異,以及人們對旅館的認識與理解不同,古代旅館在各個時期的稱謂也不盡相同。

        商朝後期,為適應走南闖北的商賈的食宿需要,一批「客舍」「客館」相繼出現。秦漢時期設立的「驛傳」則是專供傳送郵件公文和來往官員居住的旅館名稱。

        漢代,旅店又有了較大發展,長安城裡修建有140多所「郡邸」,還建造了「蠻夷邸」專供外國使者和商人食宿。

    南北朝出現的新興旅館——邸店

        晉代京都到各州的驛道每40裡有「驛」,每20裡有「亭」,不僅供過往官吏食宿,而且也對百姓開放,這就有一點商業旅店的性質了。南北朝時,出現一種新興的旅館——邸店,它是供客商食宿、存貨和交易的場所。其時,洛陽還開設有「四夷館」,招待四鄰各國的貢使和客商。

        據考證,「旅館」之稱最早出現於唐代,唐代詩人戴叔倫的《除夜宿石頭驛》曾寫道:「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一年將近夜,萬里未歸人。」到了宋代,旅館名稱繁多,有四方館、同文館、來賓館、都亭驛等等,並出現了專為客商存貨的貨棧「榻房」。

        「悅來客棧」其實是驢友之家

        唐宋以後,旅館的分工和接待對象的劃分更明確,各地出現了專門接待學子的「狀元店」、「高升店」。有專門接待商人老闆的「廣源店」、「萬隆店」;有面向杜甫這樣一直很忙且四處遊山玩水的驢友和一般遊客的「悅來店」、「吉順店」等。

         四、客棧是否分等級?房間呢?

    從《周禮》所記來看,早在周代中國的旅館業已很發達,而且似乎是「連鎖式」發展。如周王規定,有「國營招待所」性質的「驛亭」,要求每10裡有「廬」,即簡易房舍;每30裡要設「路室」,以供休息;每50裡的市鎮要設「候館」,候館即可以入住的招待所。

        現代流行的城市旅館、家庭旅館,在先秦時已出現,主要有「館」、「寓」、「舍」等。這些旅館檔次和功能區別明顯,以供不同身份的旅客入住。

    「館」比較高級,用來接待貴賓,如「國賓館」、「諸侯館」,這類旅館都是官辦的。

        當時的諸侯國一般都設有這樣的高檔賓館,如魯國有「重館」、趙國有「陶丘之館」等。「寓」、「舍」這類旅館則主要為普通商旅服務,以民辦居多,「逆旅」、「客舍」,都屬於這一類。

    古代也有豪華套間

        古代客房亦分出不當的檔次,同樣有「豪華間」、「標間」、「多人間」的區別。當然,在古代不是這樣叫的,宋元時期,豪華間叫「頭房」,明清時因為出差官員多住這樣的上等客房,又稱為「官房」;普通或較差的房間則叫「稍房」、「陋室」;多人間則稱為「通舖」、「大鋪」。一般來說,等級由高到低分為天號、地號、人號、通舖,柴房和馬圈……

        房間設施也和當時的GDP增速有關,以清朝為例,民間客店發展既有興旺繁榮的狀況,也有蕭條不堪的情形。康乾時期,《京華百二竹枝詞》中有「客店別名在校場,三元房屋甚排場」之句,足見客店的繁榮;而《老殘遊記》描述清末一家客店的「上房」只是「中間安放一張八仙桌子,桌上舖一張漆布……」。

        五、客棧內都有哪些職位?

    古代客棧的職位並不多

    從最低的洗碗工,雜工,小二(跑堂的),廚子,帳房(收銀的),掌櫃的,一般就這四種。小二做的活很雜,包括拉客進來,引客人進房,打水,吃飯時點菜,或者送飯菜進客人的房裡,抹台,客人吃完後還要收拾桌子等。有時店子小了掌櫃會兼了帳房的工作。

        六、會員能打折嗎?

    古代旅館也會給客人打折,甚至免費。有的朝代強行規定,官辦旅館在特定的時日要免收房費。如宋代,當時的官辦旅館便有免費入住日。《宋朝會要》記載,在趙恆(宋真宗)當皇帝的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遇到嚴冬,當年正月,朝廷便以「雪寒」為由,要求「應店宅務賃屋者,免僦錢三日。又曰'貧民住官捨者,遇冬至寒食,僦值三日'。」

        所謂「僦錢」,也就是房費。這記載說得很清楚,官辦旅館(官舍)在雨雪天和「冬至」、「寒食」等日子,應免收房費。此外,在疫病流行時,也有免房費的現象。

        《宋史。食貨志》記載:趙禎當皇帝時,有一年京師發生大規模流行病,除了要求免費送醫給藥命外,要求不論官辦旅客還是私營旅館,一律免收房費10天,即所謂「蠲公私僦舍錢十日」。七、服務會有東莞厚街好嗎?

        古代旅館當然也有「特殊服務」

    「賓至如歸」,最初是周王對國賓館的服務接待要求,此後「賓至如歸」成了古代中國旅館業通行的行規和服務的最高境界。

        為客人代購代銷代付是古代旅館常規的服務項目,為男性成年客人提供「特殊服務」也是常有的事。在古代,人們出行主要靠步行或馬車等,所以出去一次數月數年不回家是常事,特別是生意人。

        正是由於存在這種情況,旅館的「特殊服務」自然成為方便旅客的項目之一。有的老闆將娼妓安排住在旅館附近,甚至直接讓她們住在旅館裡面。

        古代蓄妾並不違法

    中世紀摩洛哥旅行家拔圖塔(這哥們曾在元朝時期遊歷了廣州後,復從福建泉州北上大都,但只到杭州即折回,1347年還印度,隨即返回故里)在其著作《伊本拔圖塔行記》中寫道:「客人有欲蓄妾者,主人代為購婢作妾,給室以二人居,費用由主人臨時代付。」這裡說的「主人」即為旅館老闆,因為古代蓄妾並不違法。

    >資訊來源如下揭網址
    https://mp.weixin.qq.com/s/lCGdM1HYuKPbUqIrnsgf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