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要招募60歲以上的人>等4則人生哲語佳文分享2020-05-14
  • (1).《為何要招募60歲以上的人》

    公司為什麼要招募60歲以上的人,擔任高層和負責人職位?
    因為他們比60歲以下的人更有生產力!

    在美國進行的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
    生產力最高的時代,在一個人的生命中是60-70歲。
    70-80歲是第二高生產力年齡段。
    第三高生產力的年齡是50-60。

    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平均年齡為62歲。
    (財富)500強公司首席執行官的平均年齡為63歲。
    美國100個最大的教堂的牧師的平均年齡為71歲。
    教皇的平均年齡為76歲。

    這告訴我們上帝以某種方式設計您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為60-80歲!
    這是您盡力而為的時候。
    NEJM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在60歲時您達到了潛力的頂峰,並持續到80歲!
    因此,如果您的年齡介於60-70或70-80之間,那麼您將擁有一生中最美好和美好的時光!

    資料來源:新英格蘭醫學雜:70.389(2018)
    所有老年人根本不需要擔心年齡。 開心Happy。
    (2020.05.13蔡協利 Line)

     

    (2).~向天再借50年~

    一位48年次女老闆轉發一篇他們EMBA同學聚會的演講,
    很幽默風趣。主題是~“人到中年後的困境”
    全場七百人笑聲不斷

    全文如下:
    親愛的同學們: 有首歌唱的是”明天會更好”,
    是為了給人信心與鼓勵。
    其實現實生活裡明天會不會更好不知道,但明天會更老
    是確定的。
    歲月要走過,才知道它的凌厲,到了某個年紀不得
    不承認地心引力的厲害,器官樣樣俱在,
    只是都下垂,所謂的~萬般皆下垂,唯有血壓高。
    中年後的身體起了很大的變化蘋果變成梨子型,
    坐著打瞌睡,躺著睡不著。
    想記的記不起來,想忘的忘不掉。
    更糟的是哭的時候沒眼淚,笑的時候一直擦淚。
    頭上是~白髮拔不盡,春風吹又生。


    男士們的髮型也個個如小說家莫言所說的”地方支持中央”
    ─兩邊往中央梳,遮住稀疏的部分。
    記憶力明顯衰退,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就是想不起到這兒來要做什麼?
    忘了剛剛說過的話,變得一再重復碎碎念。

    一位老先生甚至說他有一次竟然笑到一半忘記為何而笑。
    少年夫妻老來伴,中年夫妻怎麼辦?
    有人形容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彼此的壞習慣改不了,
    有的夫妻是什麼項目都可以吵,從來沒有妥協過,
    想想婚前是”好有話說”,婚後變成”有話好說”。
    每個來到世間的生命,像”整存零付”一樣,一點一滴地離去

    剛剛才是意氣風發的少年,一轉眼變成哀樂中年,
    還有人要譏笑一些老年人說是~知識退化,器官老化,
    思想僵化,等待火化。
    所以心裡建設靠自己,要 人老心不老,皺紋長在臉上,
    不長在心上。
    再想想許多人沒有老的權利,年紀輕輕的就歸天了。

    生活態度也要調整,以前用健康換金錢,現在要用金錢換健康。
    有所謂的人生三歷:少年爭取的是好學歷,中年成功與否看經歷,
    年紀越來越大就要留意病歷。
    無論如何,祝親愛的同學們健健康康,
    快快樂樂心如頑童,笑口常開,向天再借50年!
    好嗎?“掌聲不斷”   
       (2020.05.14蔡協利 Line)

     

    (3).為什麼客家人會把媽媽叫做“阿姆”?

    舊時,辨別對方是不是客家人,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看他怎麼稱呼自己的媽媽,因為以前幾乎全世界的客家人都管自己的媽媽叫做“阿姆”(mei)。

    以前,在客家地區有這樣的一個風俗習慣,稱謂自已的父母不是用爸爸、媽媽,而是用一種比較疏的稱呼來叫喊自已的父母,把自已的父親稱之為阿伯或阿叔,把自已的母親叫喊成阿姆(mei)或阿嬸。有些甚至把母親叫成阿姊。

    這種現象,在六七十年代以前較為普遍,七十年後逐步改觀,到現在,基本上都是按照標準的稱謂來稱呼自已的父母親了。即是叫父親為爸爸、叫母親為媽媽。

    “姆”,據漢語大辭典註釋:古代對中年婦女的稱呼。這說明在古代“姆”不一定指母親,可以指關係比較疏的女性

    在稱呼上叫疏一些是為了避免和減少父子、母兒之間的命運衝突,即是相衝相剋(佛相學術語),主要與生辰八字有關。這樣能使孩子減少一些疾病,叫疏一些能給孩子帶來好運,能使孩子快點健康長大

    例如,在海豐黃羌客家人中對於親人的傳統叫法上,通常會稱呼曾祖父為公太或阿太,曾祖母是婆太;稱呼祖父為阿公,祖母是阿婆或者阿嬤。叫外公為姐公,叫外婆為姐婆。因為古代叫父親為爺,叫父親的父親為爺爺。叫母親為姐,因為外婆是姐的母親,所以外甥們就叫外婆為姐婆,但不能叫作姐姐。而兄弟間最小的則稱呼為叫阿滿(小孩叫其為滿叔)。對於小孩,男的叫什麼古,滿仔,女的則叫什麼嫲;姨姨則稱呼為man姨,姨夫為man姨丈諸如此類。

    隨著時代的變遷,客家人對父母的稱謂逐步規範了起來。但無論怎麼的稱呼,一句阿“姆”都是客家人對母親最親切的稱呼,是一种血濃於水的感情,是客家人的一種標誌。
    請點入下揭網址瀏覽>
    https://mp.weixin.qq.com/s/dbHy3-TX6JEvwZOfmQ_UdQ

     

    (4).貝聿銘:富過15代的家族,家訓只有30個字:

    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
    以獨有之產遺子孫>不如以公有之產遺子孫
    父子篤,兄弟睦
    夫妻和,家之肥也
    一個善良的家風,能塑造出一個家族,高貴的品格
    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道德傳家久,家風繼世長
    德才兼備志存高遠的家族

    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於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作為現代建筑歷史上“最后一個現代主義大師”,貝聿銘為世界帶來了精彩絕倫的作品,包括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和蘇州博物館等。

    在貝聿銘的百年人生裡,他獲得了一個建築師能擁有的全部榮譽。
    但是,貝老留給人們最深刻的記憶,卻並非他的建築成就,而是是他背后那個生生不息的家族,孕育出大師的那片沃土。
    中國有句古話,“富不過三代”。很多富甲一方、紅極一時的富豪家族,都逃不過這個詛咒似的命運。
    但是,貝聿銘所在的貝氏家族,卻傳承了幾百年,富過15代。
    而其中的奧秘,就藏在其家族的30字家訓之中。

    01.
    元末明初,天下大亂,為躲避戰禍,貝氏一族舉家遷到蘇州。
    貝氏家族代代勤勉,靠行醫賣藥起家,從明朝中葉開始,漸漸富甲一方。
    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間,蘇州貝氏,已經成為蘇州四大豪門之一。
    要知道在明清時期,作為經濟重鎮蘇州的富豪,放眼全大陸也絕對是局指可數的頂級世家。
    貝氏家族曾經輝煌到什麼程度?
    首先是祖輩、父輩們,在金融業開疆拓土,並轉向政壇,身居要職。
    十三世,貝潤生和貝理泰分別被稱作“顏料大王”和“金融大亨”。
    貝聿銘的祖父貝哉安,參與創辦過上海銀行,其父貝祖貽青出於藍,曾在民國時期擔任中央銀行總裁,同時還是中國銀行的創始人之一。

    其次是與名門通婚,貝聿銘的母親,是清朝最后一任國子監祭酒的女兒庄氏,繼母是江南名門之后,一代才女蔣士雲。
    貝祖詒與妻子蔣士雲
    顯赫的家世背景,曾讓貝氏一族在蘇州擁有十幾萬平的私家宅院,就連明清時期皇帝們,都流連忘返的蘇州獅子林,也成了他們家的后花園。

    古語有言: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第一代,白手起家,辛苦創業,發家致富﹔
    第二代,老成守舊,艱難守業﹔
    第三代,就會因為子孫不濟,坐吃山空,跌落神壇。

    但是貝氏一族,卻經歷了數個大時代的浪濤和風雨,不僅屹立不倒,反而歷經15代蒸蒸日上。

    其中最關鍵的便是貝潤生,對於家風家訓的那句總結:
    「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
    以獨有之產遺子孫,不如以公有之產遺子孫。」


    02.
    《紅樓夢》裡,在抄檢大觀園時,曹雪芹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涂地!”
    中國人有一個經常掛在嘴邊的詞,叫做“窩裡鬥”。

    我們見慣了兄弟反目、父子成仇的戲碼。
    多少家族的興亡,都是因為“禍起蕭牆”。
    貝氏家族最令人羨慕的地方,就在於整個家族的團結和友愛。
    作為家族最興旺的一支,貝潤生當年重金購下獅子林。
    但是,他並沒有將其當做自己的私家園林,而是將其和整個家族共享。
    並且在園子裡設立貝氏祠堂,並在旁邊捐資建立了貝氏承訓義庄,用來贍養、救濟族人。

    也正因為如此,貝聿銘幼年時期,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在貝潤生,這位叔祖的庄園中居住的。
    少年時期的貝聿銘:
    蘇州園林造法自然,渾然天成的建築特點,給了貝聿銘無窮無盡的靈感,成就了他追求的建築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建築設計的源頭。
    《禮記》中說:“父子篤,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意思是父子之間感情篤深、互相信任,兄弟之間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夫妻之間恩愛和美、相濡以沫,一家人一條心,財富才會滾滾而來,家業才能興旺發達。
    一個家族,真正的財富不在金錢的多寡,而在於關系的和睦。
    互相拆台,誰也見不得誰好,再富裕的家庭,也必會敗落。
    試想一下,若是貝氏一族各個敝帚自珍,也許這個世界上就會少了貝聿銘這樣一位偉大的建築大師。
    獨木不成林,若是貝家人都只考慮個人的利益得失,那麼還有可能開枝散葉,延續如此龐大的家族嗎?

    03.
    孟子曾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這個世界上並不缺少有錢人。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富豪之家,都能被稱作豪門。
    貝氏一族,在商政兩界都稱得上豪門,並不是因為他們擁有富可敵國之資,而是因為全族上下無一人,不注重德行和節操。

    貝聿銘的祖父貝理泰,從1922年起連任蘇州總商會會長7年,先后發起募捐巨款,開闢了從閶門到虎丘的馬路,時稱“新馬路”。
    貝理泰還擔任過吳縣救火會會長,博習醫院、振華女子中學董事,和兄長貝潤生二人共同捐資,在蘇州城開辦了中國第一個新式幼稚園……
    你可以看到,貝氏族人一直活躍在中國近代公益事業的第一線。

    《周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對於中國人來說,天有好善之德,人有好善之心,發之於外,就是敬天愛人,勤儉惜物,自利利他。
    一個善良的家風,能塑造出一個家族高貴的品格。
    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最風光時,是當時中央銀行的總裁。
    在民國那個貪腐橫行的時代,面對唾手可得的財富,貝祖詒始終潔身自好,大公無私。
    他后來遠赴美國,孔祥熙一人就卷走了一億三千萬美元,貝祖詒卻兩袖清風,沒有帶著任何一分公款,跟當時蔣、宋、孔、陳所謂四大家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直到現在貝氏一族,依然堅守高潔的道德情操,專注於慈善公益事業。
    林貝聿嘉
    貝聿銘的堂妹林貝聿嘉,不僅擔任過香港婦女會主席,還是著名慈善家、太平紳士、金紫荊星章獲得者。
    曾子曰:“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善良是一種遠見,高尚的道德,是一個家族長盛不衰的最好的護身符。

    貝聿銘已經離去,但是貝氏家族自古傳承的家風並不會消失。
    道德傳家久,家風繼世長。
    好的家風,就像一條越走越寬的路,一座越蓋越高的樓。
    也許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什麼永恆,但是良好的家風,卻能夠保証我們一代又一代,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貝聿銘的四個子女皆優秀,其中三個兒子和父親一樣畢業於哈佛大學,從事建築工作,女兒是哥倫比亞大學法律專業的高材生。

    讚歎!貝氏家族的優良傳承,或許遠不止15代。重要的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有為者亦若之!      (2020.05.13李振男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