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問三不知,哪"三不知"?王府井是誰家的井?>歷史趣事2018-08-14
  • 一問三不知,哪"三不知"?王府井是誰家的井?

     

    請點入下揭網址瀏覽(點入網址;即出現原文暨照片!)

     

    https://mp.weixin.qq.com/s/-2xGUbKqpEkZR6Gd7pTslw 

     

    (按:為了方便您的閱讀;爰將上揭資訊來源之網址內容簡體字,變更為繁體字!)

     

     

    北京九親文化 今天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王府井是誰家的井?“吹牛”最初只為渡河......

    下面這些趣味歷史知識,您都知道哪些呢?下面就跟著小九一起漲漲見識

    吧!

     

    “一問三不知”指哪三不知?

     

    一個人如果連續問另一個人幾個問題,對方都答不出來,我們就會說對方

    “一問三不知”。

    這句話最早見於《左傳》。晉國的荀瑤率兵攻打鄭國,荀文子以為對敵情不

    甚清楚,不可輕舉妄動,他對荀瑤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

    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所謂“三不知”就是說對一件事情的開始、經過、結局都不了解。

    (摘編自《濟南時報》)

     

     王府井是誰家的井?

     

    外地人到北京王府井大街往往會奇怪:哪家王府的井這麼有名?

    王府井大街本名“十王府街”,因明代這條街上有10座王府。清依明製,亦

    在此街上建王府,其中以豫王多鐸府最大。多鐸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

    地位特別尊崇,故清代多稱此街為“王府街”。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清朝重新釐定地名,因街南端有一甜水井,故與

    王府合稱,改名為“王府井”。(摘編自《北京晨報》)

     

    “吹牛”最初只為渡河!

     

    據專家考證,“吹牛(皮)”一詞起源於黃河上游一帶。

    黃河上游因沿途水急灘險多流沙,木製船難操縱還常被撞壞,沿岸居民就

    想出了“皮筏代舟”的辦法。古代沒有打氣筒,要想將羊皮袋灌飽氣,就只

    能靠嘴吹了。而牛皮袋由於體積太大,想用嘴直接吹起來根本就不可能。

    因此,如果有人說他能吹起牛皮袋,大家都會認為他是在說大話。而對喜歡

    誇口炫耀自己的人,當地居民往往會說:“你要真有本事,就到黃河邊上去

    吹牛皮好了!”從此,“吹牛(皮)”成了“誇口說大話”的代名詞逐漸流傳開

    來。(摘編自《知識窗》)

     

      “小蠻腰”是誰的腰?

     

    現在人們常用“小蠻腰”形容女孩腰細。

    “小蠻腰”典出有二:一說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家姬小蠻的腰像楊柳。二說

    是“楚王好細腰”的故事,因當時楚地被視為荊蠻之地,故細腰別稱“蠻腰”。

    第二說似乎更可信。但楚王所好的細腰,其實是男人的腰。《戰國策》

    曰:“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

    然後起。”意思是楚靈王喜歡臣子有細腰,所以大臣都每天只吃一頓飯,上

    朝前屏住呼吸把腰帶束緊,弄得扶牆才能站起來。(摘編自《合肥晚報》)

     

    “人不可貌相”說的是誰? 

     

    “人不可貌相”是中國人掛在嘴邊的一句古語。那麼,那個“不可貌相”的人

    是誰呢?

    這個人復姓澹台,名滅明,是春秋末期的魯國武城人。他天生異相,面貌

    醜陋,去拜孔子為師孔子愛答不理。澹台滅明對孔夫子以貌取人的態度頗

    為失望,離開孔子開始了漫長刻苦的自學歷程。澹台滅明自學成才後,四

    處遊歷講學,名氣傳遍各諸侯國。孔子不勝感慨:“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澹台滅明字子羽)。”慢慢這句話成了“人不可貌相”的提醒。(摘編自

    《齊魯晚報》)

     

    “小鳥依人”最早形容男人?

     

    《說文解字》說:“雀,依人小鳥也。”這是“小鳥依人”一語的最早出處。

    麻雀之所以“依人”,當然是因為凡人所居之處都能找到吃的。 

    “小鳥依人”第一次用在人身上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且是形容男人。

    一次唐太宗和大臣長孫無忌品評當朝人物,評論到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時,

    李世民說:“褚遂良鯁亮,有學術,竭誠親於朕,若飛鳥依人,自加憐

    愛。”褚遂良是李世民的書法老師,他也像麻雀一樣棲宿在皇帝身邊。用“

    小鳥依人”形容他,這是等級製造成的視覺效果。(摘編自《這個詞,原來

    是這個意思》)

     

    賣關子的“關子”是什麼東西?

     

    關子是宋代的票據,最初是在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因婺州屯兵的需

    要,出於籌措軍費的目的而印造的。商人以現錢在婺州換取關子,然後到

    設在臨安的榷貨務兌換銅錢或者鹽引等,類似於現在付款後取貨的貿易憑

    證,還不能算是一種貨幣。用錢換了關子後,不能馬上兌換成現錢,存在

    一定的懸念,因此賣關子就是從這裡引申出來的。(摘編自《萬事由來隨

    手查》)

     

    哪些事需登三寶殿?

     

    佛教把佛、法、僧視為“三寶”,“三寶”所在的殿就是“三寶殿”,一般都

    稱為“大雄寶殿”。

    佛教的善男信女何時去“三寶殿”呢?按規矩,初一、十五拜佛誦經要去;

    新年、節日祈福祭天要去;遇戰禍、災荒、婚喪、生日、病痛等事時要去

    ;求神拜祖要去;做法事、舉行某種儀式、拜佛上香、請僧人出廟要去;

    病體康復、考試中舉、生兒育女等因許願後要還願也要去。可見無事的時

    候,誰也不會去“三寶殿”。

    後來,“無事不登三寶殿”比喻沒有事不會登門造訪。

    (摘編自《周口晚報》)  

     

    有眼不識泰山的“泰山”是個人?

     

    通常人們認為“有眼不識泰山”的“泰山”是山東境內五嶽之首的泰山,但實

    際上泰山是一個人名。 

    春秋時代著名木匠魯班對徒弟很嚴厲,每隔一段時期,就要從徒弟中淘汰

    個別“不成器”的人。魯班徒弟中有個叫泰山的,由於他一直不專心跟師傅

    學習木匠手藝,總是別出心裁,鑽研竹器製作,結果被魯班攆出了“班門”。

    一年之後,魯班在集市上看到有人擺出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的竹製家具出賣,

    愛才的魯班很想結識一下,結果發現這是他的徒弟泰山所做。魯班大吃一

    驚,慨然嘆道: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摘編自《舊聞新知》)

     

    “東海”“南山”在哪裡?

     

    我們給老人祝壽時最常說的賀詞就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很多人都認為這個“東海”就是現在的東海,其實不然,在古代應該是指

    渤海。古代中國的經濟中心在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毗鄰渤海,所以古人

    認為渤海是最大的海,以“福如東海”比喻福氣自四方雲集。

    關於“南山”的說法最早見於《詩經》:“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這裡的

    “南山”指終南山,亦稱周南山、中南山或太乙山,素有“天下第一福地”之

    稱。(摘編自《煙台晚報》)


     


    來源:魅靈書城

     

    >資訊來源如下揭網址(點入網址;即出現原文暨照片!)


    https://mp.weixin.qq.com/s/-2xGUbKqpEkZR6Gd7pTs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