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死後葬在一起>生活趣事2018-05-27
  • 太潮了!12個家庭相約一起住,一起老去,

    死後葬在一起…

     

    請點入下揭網址瀏覽(點入網址;即出現原文暨照片!)

     

    https://mp.weixin.qq.com/s/sy2nlyMb3A_ZRRH9w9iwUw

     

    (按:為了方便您的閱讀;爰將上揭資訊來源之網址內容簡體字,變更為繁體字!)

     

    正商參閱 今天

    來源:壹

     

    人世間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和愛人,還有最好的朋友,一起慢慢變老。

    當你在為養老憂慮時,在台灣,一群50歲上下的中年人,已經開始籌劃

    他們美好的老年生活……

     

    一般人想到養老,

    多半會想到要存錢,才有安全感。

    然而,50多歲的李偉文卻認為,

    在人生的快樂存摺中,

    錢不需要太多,

    “朋友”才是豐富老年生活的泉源。

     

    因此,他從三十幾歲起,

    就進入準備退休的進行式。

    自然,他花最多心思準備的,

    不是金錢,而是可以一起老去的朋友們。

    他還發起了一個“一起變老”俱樂部。

    12個家庭,他們相約一起住,

    一起結伴老去,

    死後還要一起葬……

     

    這是某一天,

    李偉文和朋友們一起旅行時,

    突然靈光一現的產物,

    卻一下子擊中了大家的心。

    大家都覺得,

    這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想法,

    於是,想法就變成了現實……

     

    前幾年,李偉文與一群老友,

    一共12戶,做了一個重大決定。

    這群大多50歲上下的壯年人,

    共同集資,在台南市選了一塊地,

    自建一棟老人公寓,取名為“蝸居”,

    決定一起實踐老年的理想生活!

     

    1961年生於台北的李偉文,

    畢業於中山醫學院牙醫系,

    他是一個相當另類的牙醫,

    他的牙科診所被他打造成了一個社區圖書館,

    他每天相當於在圖書館裡給人治牙。

    而且他不像一般醫師總是被工作塞滿,

    因為除了治牙這份工作,

    他還有許多事想要去做,

    “一生玩不夠”是李偉文的座右銘。

     

    在不同人生階段,

    李偉文有不同的玩法,

    也因此交到不少好朋友。

    他與朋友成立荒野保護協會,

    上山下海,推動生態保護與環境教育。

     

    之後他又成立靜態的電影欣賞會,

    由朋友開放家中場地,

    一個月相聚看一次電影,

    一起在電影中分享人生況味。

    這讓他感覺到志趣相投的朋友的魅力,

    他的生活中絕少所謂的酒肉朋友。

     

    後來又成立了“夏瓣生聚樂部”。

    為什麼叫“夏瓣生”?李偉文笑著說,

    由於成員們大多年紀來到50歲上下,

    這三個字的諧音就是“下半生”。

    人生如果是春夏秋冬,

    他們希望50歲還像夏天,

    仍像盛開的花瓣一樣燦爛活著。

     

    2012年開始,

    夏瓣生開始實施“蝸行台灣”構想,

    他們想像蝸牛一樣慢慢地走,

    以徒步方式,

    “走進”台灣地區的風景之中,

    而不像旅行團往往只是走馬看花的“路過”。

     

    李偉文計劃用五六年的時間,

    將台灣環行一遍。

    一次台南蝸行,

    給參加的成員留下了驚豔的印象,

    台南的美食、巷弄文化與藝術人文氣氛,

    令人留連忘返。

    與台北、高雄這樣的城市相比,

    節奏緩慢的台南,

    是一個宜居的地方。

    於是,有人提議:

    “大家乾脆到台南蓋一棟退休後一起住的房子吧!”

    沒想到,

    真的有許多人響應,

    大家開始認真起來,

    一起去看地,

    還走訪台灣的養生村與老人住宅,

    最後,

    他們決定,在台南買一塊空地,

    準備自建一​​棟老人公寓,

    做為蝸居基地!

     

    李偉文說,

    他們選擇在城市,而不是農村,

    是更為現實的選擇,

    因為到了七八十歲後,

    大家不會有體力種田。

    此外,

    也要考慮交通、醫療資源及其他生活便利性,

    台南是個理想的聚居之地,

    最重要的是,

    整棟公寓,住的都是自己的朋友!

     

    一共12個家庭決定參與進來,

    他們都是李偉文的知交老友,

    大多50歲上下,

    他們給預備建設的公寓取名“蝸居”,

    決定一起實踐老年的理想生活!

     

    李偉文說,

    一群老人在一起,

    有共同的回憶很重要。

    他曾看過很多人事業成功,

    拼上全部時間,老時卻很寂寞。

    他希望老了後,

    能跟有共同記憶的老朋友一起消磨時間

    “和情侶、和家人在一起,

    不做任何事情,

    本身就有意義。”

     

    “我們可以不斷交新朋友,這沒有錯,

    但新朋友有一個大麻煩——

    沒有過去共同生命的經驗,

    會有孤獨的感覺

    你講過去的經驗別人聽不懂。”

     

    12家人各司其職,

    共同建設老年時的共同家園。

    12家人裡面,

    有人是做建築行業的

    因此他們選擇自己規劃,自己蓋,

    自己住,自己去想像未來……

     

    負責設計的是建築師李兩成,

    他在考慮老年住宅時,

    覺得不應只想到無障礙空間等,

    重點是人與人的關係。

    他設計的公寓,公攤面積大於30%,

    一樓是一座開放的公共空間。

    此外還有共同的書房、食堂,

    還有曬衣場,

    能夠每天一起做飯、吃飯、洗衣等,

    增加人與人交流接觸機會。

     

    蝸居成員臥虎藏龍,

    橫跨醫界、銀行、出版、建築等領域,

    有人很懂爵士樂、有人懂網絡,

    未來將集合大家的長才,

    開不同課程,

    成為台南一個文化活動新據點。

     

    △“蝸居”設計圖

     

    除了要與朋友老了一起住外,

    這群朋友也計劃死亡後,

    還要一起葬!

    由於荒野保護協會的背景,

    這些朋友大多愛好自然,

    曾經一起踏過許多森林溪谷,

    未來希望選擇樹葬,

    將骨灰回歸於自然中。

     

    李偉文說,

    樹葬是最環保的方式,

    過去不合法,現在政府已積極推動。

    他與好朋友們,打算把葬禮的錢省下來,

    一起合買一塊自然棲地,

    只要把地買下來,當地就不會開發,

    能保留住美麗的大自然。

     

    李偉文還認為,

    倘若祖先都葬在相同地方,

    子孫就自然會來這個地方祭拜。

    將來孩子們也可以和他們的父母一樣,

    互相成為老朋友,

    才是名副其實的“友誼長存”。

     

    李偉文說,

    他三十多歲時就設想過,

    如何才能讓過去有共同生活經驗的朋友,

    老了之後,住在一起

    後來發現,

    這不困難,很簡單啊。

     

    坐在綠意盎然的大自然裡,

    披著金色的陽光,

    李偉文說:

    “人跟人的互動,是幸福感的來源。

    你很有錢,家財萬貫,

    可是你周邊只有聽不懂你話的外傭,

    很淒慘!”

     

    “你沒什麼錢,

    可是你想吃小吃可以去吃,

    周圍有很多好朋友,

    每天可以東聊西聊,

    每天有人跟你抬槓

    好快樂!”

     

    李偉文的退休進行時

     

    現在許多中老年人的子女不在身邊,養老靠子女成為一種奢求。很多中老年

    人在外面搞聯誼活動時熱熱鬧鬧,回到家卻冷冷清清,“因為都是空巢老人。”

    作為一種新的養老模式,老人們結成夥伴,彼此照顧,既減輕了兒女的負擔,

    也消除了老人晚年的孤獨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養老模式。

     

    在中國內地,早就有不少類似的嘗試,例如下文這樣的。

     

    【延伸】老兩口+200平別墅+6對陌生夫妻,沒想到結果是……

     

    最近,一個中國抱團養老樣本被刷屏。

    浙江餘杭的王阿姨老兩口,住著200多平的三層農家小別墅,子女們工作忙,

    平時感覺很冷清。今年5月,她看到媒體對“抱團養老”的報導,也想親自試

    試。

    經過交流、面試和相互選擇,目前王阿姨的農家小別墅裡一共住著7戶人家

    (包括王阿姨夫婦),大家互助互愛,生活和諧。

    這可能是中國首個“抱團養老”的成功案例。一石激起千層浪,消息一出,一

    下子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很大關注。

     

    抱團養老6+1成員名單

     

    房東:

    朱大伯77 歲,中學教師

    王阿姨73 歲,化工廠廠長

     

    房客:

    周大伯73 歲,電信行業職工

    金阿姨62 歲,工人

    葉大伯67 歲,首飾匠

    俞阿姨67歲,工人

    趙大伯(小)67歲,做外貿

    許阿姨62歲,工人

    趙大伯(大)73歲,醫生

    胡阿姨73歲,醫生

    張大伯61歲,木匠

    高阿姨51歲,工人

    王阿姨(小)68歲,工人,丈夫已過世

     

    農家小別墅有三層樓高,屋前小院別有洞天,大門口綠意盎然,中間有巨石

    作為照壁,院子裡的停車場,能停4 輛車。院子有院前、院後,有菜園子,

    有小花園,有看院大狗,環境優雅。晨練有院,下棋有伴

     

    陽光和煦,小別墅的大門關著。門口一個大伯在專心看報紙察覺。屋子很

    安靜,只有一隻小狗在汪汪叫。

    大伯姓趙,67 歲,他說自己年紀大了,在家裡也沒什麼事情,抱團養老人

    多熱鬧,就來了。

    再仔細一看,裡頭一樓靠東的窗戶邊,還有兩個大伯藉著陽光,安靜地下

    象棋。他們分別是房東朱大伯和房客周大伯。

    棋下了半個鐘頭,勝負未分。

     

    問到為什麼參加抱團養老?周大伯笑笑說,“主要是我老太婆,她喜歡打

    麻將,要過來,我就陪她一起過來了。我們有一個女兒,嫁在廣東。”

    他說,房子是2010 年兒子造的,建築面積200 多平方米,他們請了搞別墅

    的人設計,總共花了200 萬元,採用大量落地玻璃,房子裡面明亮通透,哪

    怕是朝北的房間,採光也一樣好。

     

    “別墅一共8 個房間,這幾戶住進來,剛剛好。”朱大伯說。

    吃飯AA制,菜餚豐富,不對付

    大伯帶記者進屋參觀,先去了一樓餐廳。

    “我們吃飯就在這張大桌子上,新買的!”大伯指著桌子說,大家吃飯都在一

    起吃的。

    大伯走進一樓一個房間,掏出一張紙,寫著12月份“抱團養老伙食費”,每個

    名字後面的空白處都打了很多鉤。有幾天有幾個人會空著,表明那天他沒吃。

    紙上面記了每個人用餐金額。

     

    據統計,半年來每人平均每月伙食費400 元左右。

     

    ▲ 下12 月份1~16 日抱團養老伙食費2271.7元(13 位老人)。

     

    “一個月下來,一個人吃了幾天,每天吃多少,我老太婆都記在這張紙上。”

    “我們魚肉鴨什麼都吃。螃蟹過節的時候也吃。他們的小孩也來看過,他們

    的小姐妹、朋友、同事、同學都來,他們朋友來吃飯,記賬記在各自身上,

    大家沒什麼異議。”

    打牌、游泳…愛好有伴兒,不孤獨

    記者問大伯,您老伴怎麼沒看到!大伯頓悟:“忘了介紹了,她呀,正在樓

    上打麻將呢!”

    走上二樓,一下子熱鬧起來——麻將碰撞的聲音不絕於耳,打麻將的人用杭

    州話開心聊著家常事。

    四位女士在打麻將。除了王阿姨,還有周大伯的愛人金阿姨、趙大伯的愛人

    許阿姨、葉大伯的愛人俞阿姨。

     

    葉大伯怎麼沒看到?“他去倉基新村游泳去了!”朱大伯說,另外,有一對醫

    生夫婦旅游去了,有一對到諸暨喝喜酒去了,還有一個是單身的(老公去世

    了),到小姐妹家玩去了。

    原來大屋子裡有7 個人在家:3 位男士先前都在一樓,4 位女士都湊在一起打

    麻將!

    生病了,互相照顧

     

    關於抱團養老,女士們聊起來滔滔不絕——

     

    房東太太王阿姨說:“先前有100 多報名嘛,只挑了4 戶,有幾戶一定要報

    名,就讓他們來了。有一個人,愛人走了,比較孤單,到我這一看一定要

    來,我就把棋牌麻將移到別地,讓她住了。但是衛生間要跟別人拼的,那

    家同意,入住人數就這樣增加了。”

    金阿姨說自己腿摔斷了:“我下樓滑了一跤,因為搞衛生的水沒擦乾淨。腿

    了在這裡一點都沒有問題,大家都幫忙的,送我到醫院去,吃飯又送到

    房間,送了兩個月,我住在三樓的。”

     

    俞阿姨犯過心髒病:“也不是突發情況,當時就是心裡有點不舒服,大家都幫

    忙了,去醫院檢查一下沒什麼事情。大家都很好的,他們都爭著要送我去

    最後兩個人送去了……”

    7個老年家庭是怎樣快樂生活在一起的?

    從每個大伯、阿姨的笑容上,從他們放鬆的肢體語言上,顯然可以印證朱大

    伯發來的那句話:“我們大家都過得很開心……我們融合在一起,過著幸福美

    滿的生活。”

     

    半年下來,他們為什麼能成功?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答案。

    房客趙大伯:這裡具備了最好的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

    一開始是在門口看報的趙大伯說抱團養老,硬件軟件缺一不可,而朱大伯這

    裡兩者都有!

    軟件指的是房東。

    趙大伯說:“我們房東(朱大伯)原來是學校裡的英語老師退休,浙大外語系

    畢業,他太太(王阿姨)原是化工廠的廠長,有一定管理能力。他們孩子都

    已經長大了,在外面工作,一個星期回來一趟。他們是當地人,造這麼大房

    子對我們城里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房東需要一定的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你想,大家四面八方湊在一起,互相

    都不認識,性格脾氣習慣都不一樣,有的時候,嘀嘀咕咕的事情就很多呢,

    你不讓我、我不讓你怎麼辦?需要他們(房東)出面的!房東是主心骨。”

    二樓的婦女麻友們對房東太太也是讚譽有加。

    金阿姨說:“我們這個大姐(王阿姨)哦,對我們挺好的,跟對家里人一樣,

    就好像我們的大姐姐一樣!”

     

    王阿姨臉紅彤彤的:“我只是小區裡面的樓道支部書記……還沒下!他們不

    願意給我下,我說明年改選的時候換下吧,我要養老了!”

    王阿姨短髮銀白,舉止就像鄰家老太,很謙和;而朱大伯戴著雷鋒帽和眼鏡,

    既斯文又親切。

    許阿姨的化妝品整齊地放在衛生間的洗手台上

    硬件便是指設施條件。

    趙大伯說,房子很大,每一戶房間都帶有衛生間,各人隱私得以保障,

    “硬件設施很重要,否則,你要上廁所、我要洗澡怎麼辦?”

     

    另外,每個房間都有空調、網線、電腦,和酒店差不多。

    他們菜園裡種了些蔬菜。“對面還養了幾隻雞,吃剩不要的東西,餵雞!”趙

    大伯摀嘴樂了,“院子也比較大,每個人有活動空間,散散步,打打拳,互

    衝突。”

    每個人都可以互不干擾,但吃飯大家必須在一起。因為相處融洽,大家很珍

    惜每頓吃飯時光。

     

    房東朱大伯:全靠大家支持啊!

    房東朱大伯聽了大家的話連說不敢當,“全靠大家支持啊!”

    “能做到的我盡量做,比如說,網線,原來的效果很不好,網速慢,後來換

    一個品牌,一百兆流量的,一個月100多塊錢。這些費用大家都分攤的。

    們電視機要怎麼樣的,我都可以搞來。吃飯桌子不夠大,重新搞來一個大

    的。”

    朱大伯說,如果房東給力房客不給力,事情一樣辦不成。“比如有些人的要

    求我就做不到了,超出能力範圍時,大家也能體諒。”

     

    他說,特別幸運能認識這麼多房客,他們都是不同行業的專家。“比如上網方

    面,我這裡有個專家,很內行的,就是跟我下棋的那個周大伯。他以前在電

    信行業幹過,大家拜他為老師。

    “有個小張老師,修修補補的比較懂,他以前是木匠。他看到我三樓曬衣服

    的露台地板破了好多,拎起榔頭就幫我敲,敲了好幾天才修好呢!

    “還比如洗衣服,有一戶人家帶了洗衣機過來,誰身體不好了,他說你放在

    那邊,我來洗!洗衣服這一點,幾個老太婆都蠻好的。”

    所有人:入住前簽署協議,強調隱私、包容

    趙大伯是個筆桿子,房東朱大伯便讓他擬了11 條抱團養老協議。

     

    協議書對衛生綠化、不打聽個人隱私、房屋租金、伙食費、值日等方面做了

    規定,所有參與抱團養老的人都有簽字,落款時間:2017 年11 月1 日。

    朱大伯說:“我們有協議,其中有一條是說,住在這裡要跟大家都包容在一

    起,如果大家對你們意見很大,大家要請你出去,作為房東也無能為力。”

    協議要求,不要講人閒話。

    協議中強調了隱私。就連病史,房東在房客入住的時候也只是大致了解了對

    方病歷,細節不怎麼在意。

    一周值日一次。

    大家一起想出了值日制度,每戶人家一個星期值一天班,包括房東。

     

    做什麼呢?朱大伯說:燒早飯,燒開水,去買菜,幫廚,洗碗,晚上把垃圾

    倒掉。其他人願意幫忙的可自願。

    “比如買菜,星期一輪到你們兩夫妻,前一天晚上吃飯的時候,大家商量好

    天吃什麼菜啊,你們值日的時候就去買。“買菜的籃子放在一個地方,我

    老太婆提前一天給籃子裡放好200塊錢,多退少補。”

    用房租雇了3個工人

    這次抱團養老,朱大伯夫婦向房客收取一定的房租,他們用這些房租雇了3

    個工人。

     

    “很多鄰居不理解,說你造房子,自己不住,叫人家來住……他們以為我們

    賺錢了,但我們都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他交1200,你交1500,收來一

    共六七千。剛好夠3 個人的工資。”周大伯說。

    “我通過親戚去找了3個附近農民。一個是做飯的,月工資開2000元,每天中

    午、晚上給我燒幾個菜。請來一個園丁,負責種菜和修剪、打掃院子,月工

    資2000元。內室也請來1個人打掃,一周來搞兩次,工資1200元。剩下的錢,

    我另外還要為他們添置東西。”

     

    “還有人說,現在外面在拆遷,房子租很多錢呢。我說錢我夠了,我和我老

    太婆都有退休工資的。”

    不過,吃飯另算,按吃的天數算,平均每個人四五百元一個月。“這個大家

    都能承受,自己在家吃這點錢還不夠吧,這里人多,伙食是人越多越好搞,

    豐富。”房客趙大伯說。

    你身邊有沒有很好的朋友,你有沒有打算和他們一起養老,一起住?

     

    來源:都市快報、澎湃新聞(上海)等

     

    >資訊來源如下揭網址(點入網址;即出現原文暨照片!)

    https://mp.weixin.qq.com/s/sy2nlyMb3A_ZRRH9w9iwUw